把握物流与商贸、物流与工业、物流与电商等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发展逻辑,构建服务全市、辐射周边城市、链接东西南北的通道型大物流体系,持续建设大仓储、大运输、大配送相互衔接与智能共享的现代化物流设施。围绕构建“541”产业体系,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实现原材料、中间品、产成品高效集聚与发散,提高工业品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大物流促进大市场的繁荣发展,以大市场倒逼大物流业不断升级,适度超前发展中高档商品展销或线下展示店、进口商品消费集散地、优质农产品和海产品交易市场等新业态,构建大市场、大枢纽、大数据等高价值与供应链延伸相结合的商贸服务业。
大仓储战略即结合区域市场及周边城市需求,大力发展高标库、冷库及气调库、配送与分拣中心、保税仓库、工业品智慧化仓储等;大运输战略即依托总体物流需求,大力发展整车运输、零担运输、铁路运输以及多式联运;大配送战略即建设完善本地的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城乡配送、快递进村、电商物流、快递驿站等;大市场战略即打造服务京津冀鲁的优势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小商品、建材家居、大宗商品等交易市场;大枢纽战略即主动融入国家物流干支网络提升枢纽价值,加快链接南北通道、东西走廊上百座城市,放大物流分拨与集散作用;大数据战略即服务整个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于第三方物流、货车司机、物流园区、供应链金融、协会及政府等多方主体的数据中心及软硬件系统。
运用现代供应链理念,加快发展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即仓+运、仓+运+配、仓+运+大市场、仓+运+大市场+大枢纽等多种组合型物流园区。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物流网络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实现跨越,物流组织能力全面提高,物流区域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立足鲁西北、辐射冀东南、对接省会经济圈、服务京津冀的区域型现代物流节点城市。
现代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39万亿元,力争突破1.5万亿元,实现货运量22700万吨、社会货运周转量470亿吨公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物流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优势产业。
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到13%以下,铁路货运量占社会货运总量的比例提高至12%以上,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对主导产业的带动和助力作用显著增强。
物流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培育至少1家位列“中国冷链物流100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招引1—3家物流百强企业成立运营中心或功能性总部,建设至少1家平台服务型物流企业,新增供应链服务企业10家以上,总部在我市的国家5A级物流企业数量达2家以上,5A级供应链企业数量达2家以上。
物流设施网络建设更加完善。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的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建成“3+10+X”物流园区体系。完善“四纵四横三连”国道网、“两纵四横一连”高速公路网,着力打造“四纵五横”铁路网。支持各县(市、区)规划建设专业化综合物流园或物流中心,建设100余个乡镇交通运输服务站、7900余个村级物流网点。
智慧物流赋能效果显著。到2025年,建成现代物流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德州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各大物流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力争80%的物流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培育现代物流信息化示范企业2—3家。
三、发展布局
立足于德州市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基于国家、省级物流网络布局,综合考虑区位条件、货运枢纽、物流需求、交通环境等影响因素,统筹优化全市物流业发展布局,重点推进中心城区物流业集聚发展,着力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
(一)总体布局
基于交通、产业、城市、物流“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立足打造四大功能定位,坚定实施六大战略,力争到2025年年末,基本形成与德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三核引领、两带联动、多点支撑、通道互联”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
1.三核引领
建设中心城区物流基地、齐河—禹城—平原—临邑物流基地、宁津—乐陵—庆云物流基地三大核心基地,明晰定位、错位发展、相联互通、辐射周边,充分发挥“三核”对我市现代物流业长周期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构建我市物流业新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物流基地:以成熟商圈和工业园区的物流需求为基础,依托华耀城、永兴物流园、黑马农产品物流园、九达物流园、金茂源快递产业园,实施现有园区整合升级,借助铁路货场打造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立足德州,辐射衡水、沧州等地,进一步提升货物集散的规模与能力,加快打造中心城区物流集聚基地。
——齐河—禹城—平原—临邑物流基地:依托盖世物流、宏运通国际、济铁物流园、隆运物流、山东省公铁联动生态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等,充分发挥高标准仓储物流与铁路货运线的优势,对接济德同城化战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发展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贸易展销、供应链金融等高价值物流业态,打造济德协同的区域物流副中心。
——宁津—乐陵—庆云物流基地:依托乐达现代智慧综合物流园、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庆云国际物流园等,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与京沪高速大通道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加快推进公铁物流园建设,打造服务京津冀及东三省的物流主通道与商品交易集散地。
2.两带联动
积极引导各类物流资源向“三核”物流链接带集聚,形成以京沪物流引领带为主轴,冀鲁边物流开放带为支撑的区域协同、连通快捷、服务高效的物流产业集聚带。
——京沪物流引领带:依托京沪铁路、京台高速、京沪高铁、104国道等交通干线,以中心城区、禹城市、平原县、齐河县等县(市、区)及沿线中心镇为节点,畅通链接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的物流大通道,完善货物仓储、集散、周转、分拨、装卸等多种功能,构建依托京沪经济大动脉的区域物流发展引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