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初,SAP高层认识到,公司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产品不能局限在传统的ERP思想上,公司需要一个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策略。鉴于这种认识,SAP于同年9月推出了新战略—mySAP.com,这是一种网络化的协同商务系统。
但直到2001年4月,前SAP全球执行董事夏嘉曦进入SAP,这家公司才真正进行大规模的变革。自夏嘉曦进入SAP,他的工作就是全面拆除这个软件帝国的围墙,甚至不惜重写由SAP创始人哈索·普拉特纳确立的商业软件领域的行业标准。(来源支点网)
夏嘉曦给SAP指出了一个方向:围绕网络服务建立一套生态系统。从此,SAP开始放弃以往销售软件的思路,搭建一个平台。它的客户不再局限于各大中型企业,也包括第三方软件公司。传统用户可以在平台之上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具体应用,而缺乏全球销售能力的软件公司则可以借助SAP的平台实现销售。这种自由买卖的模式,被夏嘉曦诠释为“让用户们像搭积木一样搭建适合企业自身的商业软件系统”。
在夏嘉曦领导下,SAP开发了被其称之为NetWeaver的下一代企业应用集成化技术平台,可惜的是,夏嘉曦并没有最终完成他的设想。4月2日,SAP宣布,夏嘉曦将离开SAP公司,SAP监事会主席及公司创始人哈索·普拉特纳对此解释说,由于孔翰宁博士的合同延长到了2009年,夏嘉曦肯定对自己的10-15年任期感到不舒心,因为这与他个人的任职期限不相符。
互联网观察人士陈序尔则认为,夏嘉曦的想法和革命性作为超越了SAP的承受能力。也有人说,夏嘉曦走了,SAP的Netweaver将蒙上一层阴影。不过,在7月25日召开的“SAP2007技术创新大会”上,SAP对于Netweaver的战略方向表现得坚定不移。
与IBM和SAP的有所取舍不同,一向富有进攻性的甲骨文则是要重整产业链,并对同行大打出手。有人说,在IT业界,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一统天下,不管是微软,还是IBM。
甲骨文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埃里森在收购新的公司时的表现不再像原来那样火爆,对于行业内的合作伙伴,甲骨文也表现得更加友好。不过查理·菲利浦依然坚持说,“对于用户来说,只和一家软件供应商打交道要简单得多,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客户更多的选择。”
并购背后的麻烦
据国外媒体报道,业内分析师日前指出,随着市场的日趋饱和,以及值得怀疑的增长率,数据库之王甲骨文将来可能要面临一系列麻烦。分析师还认为,甲骨文的增长率主要来自并购,这是值得怀疑的。
从2004年底至今,甲骨文已经并购了30多家企业。华尔街分析师早就提出警告,甲骨文缺乏实际的增长点,至少依靠并购来实现20%的涨幅。为此,有分析师建议股东,阻止甲骨文的继续并购,转而发展自己的软件授权业务。
相对于探究增长率是来自并购,还是来自实际业务增长,并购所带来的整合问题却是甲骨文实实在在面对的。“这的确是一件麻烦事。”一位甲骨文公司的高管说。
为了解决并购带来的整合问题,早在2005年,甲骨文就宣布了Fusion(融合)计划,此计划旨在把甲骨文的软件与190亿美元收购的仁科以及爱德华兹的应用软件整合在一起。
如今,甲骨文的融合计划已经成型。据甲骨文负责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高级副总裁马克·吉布斯介绍,甲骨文的融合战略由两个产品—中间件和应用产品,以及一个架构组成。其中融合架构是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企业应用蓝图,而融合中间件则是基于SOA的企业应用的技术基础,甲骨文应用产品则将通过融合架构保护、延伸和提升其应用。(来源支点网)
甲骨文表示,将于2008年推出包含底层中间件软件、应用与服务组件的Fusion架构。比如将Siebel的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仁科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融合成套件,并集成在Fusion套件里提供给用户。
这一点受到了业界人士的质疑,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甲骨文到2008年才能完成融合计划,将有可能失去许多机会。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据SAP大中华区总裁李文俐介绍, SAP NetWeaver实现了与Microsoft .NET 和 IBM WebSphere (J2EE)的全面协作。李文俐认为,这就意味着,如果所有IT厂商都能够基于NetWeaver平台去开发自己的软件系统,以后就不必担心相互之间的兼容问题。
另外,SAP已经与惠普、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