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规范》对于数字化进行了总体要求:“应建立与储存、运输相配套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应有储存、运输管理相应的模块。”作为强制性标准,这对行业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采用数字化平台和系统将不是头部企业的发展要求,而是所有冷链物流企业的底线要求。
“冷库内温度数据的记录间隔不超过30分钟,而冷藏车运输时更是不应超过10分钟,且应真实准确”。按照这样的标准,企业就必须依靠物联网设备进行温度监测。而关于设备安装还有更加具体的标准,如在冷库中,“温度记录和显示设备宜放置在冷库外便于查看和控制的地方,温度传感器或温度记录仪应放置在最能反应食品温度或者平均温度的位置,建筑面积大于100㎡的冷库,温度传感器或温度记录仪数量不少于2个。”
可见,冷库中的温度记录显示设备和传感器应当分离,便于工作人员查看。据了解,目前市面上已有成熟的“物联网网关+传感器标签”的组合模式,符合新国标要求。单个网关一般可以连接多达数十个标签,可见其能以较低的价格满足大型冷库的温控标准。
冷藏车同时运输多种货物是常见现象,对此《规范》也明确了冷藏车的多温区温控要求。“应根据产品特性,做好分装、分离或分隔,并存放在符合食品储存温度要求的区域。”目前业内有两类产品可以实现车载多温区监管,一种是价格较低的温度探头,但由于探头需要通过数据线连接驾驶室内的GPS设备,所以安装使用比较麻烦。另一种是无线便携设备,放在车厢内对应温区就可以使用,这类设备还适合业务高峰期投放在临时借调的冷藏车上使用,用完可以回收。
第4, 冷链追溯及信用体系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