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温控重点是交接。
当然,温控仍旧是永恒的主题,但新国标在温控方面有明显的环节侧重。
内行都知道,交接是冷链的“事故高发”环节,也是“冷链断链”的罪魁祸首。在《规范》开篇的术语和定义中,对“交接”进行了术语解释,后文中还单独设有“交接”章节,可见对“交接”环节温控的重视。
交接难题,不仅在于冷库、场站等场景下传统硬件基础较差,更因为涉及到不同代理商的责任交割,容易因为“三不管”造成违规操作。
《规范》明确提到了易发生“交接不当”的场景,例如:“冷库应具备配套的制冷系统或保温条件缓存区的封闭月台,同时与车辆对接处应有防撞密封设施,冷库门应配备限制冷热交换的装置。”就是旨在避免仓储和运输之间频繁出现的超温问题。而对于硬件设施较差的冷库,“交接时应尽量缩短作业时间,装卸货间隙应随时关闭厢体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温度变化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前述的卫生消杀,还是温控达标情况,都需要通过数据记录进行验证,并且作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后政府部门必将加大检查力度。所以依靠传统台账或excel记录,准确性、真实性都难以满足需求,这就对数据采集、储存、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3, 数字化与数据是新主角。
新国标对数字化有了更高要求,对比2012年左右出台的《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和《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我们更能发现,《规范》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加具体、明确、可执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