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将会在验证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长远而言, 人脸可作为识别码, 用于授权日常用品的支付, 或验证公共交通系统的访问权限。 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已储存的图像与当前人脸进行比对。 验证图像可储存于护照、 手机内或云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 预计未来验证图像的画质将越来越精细。政府部门目前使用机器视觉来识别犯罪嫌疑人。翻看闭路电视影像是各警察部门均要开展的工作;机器视觉可自动执行这项繁琐而紧迫的任务。 透过高速联网甚至可以在云端审阅录像。 世界各城市正尝试使用机器视觉识别罪犯, 例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迪拜、 伦敦 等。 此外, 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的机场也在试行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用以检测使用虚假身份的非法入境者。
中国一直在不同领域尝试应用人脸识别, 其中包括核验火车和飞机乘客信息、 支付快餐、 核实出租车司机身份、 追踪大学生出勤率以及检查学生宿舍。这一领域的中国龙头企业商汤科技表示, 人口约 2,500 万的广州市已采用其公司软件,用于比对犯罪现场监控图像和犯罪数据库的照片。到目前为止, 该系统已在广州识别超过 2,000 名嫌疑人。据报道, 商汤科技还致力于研究另一项服务, 可解析数千个实时摄像机的影像数据。系统透过 FTTP 和 5G 联网可以实时上载有关影像。 影像分辨率越高, 越有助识别人脸或衣物。
(2)社会信用
社会信用从传统信用评分演变而来。 个人的社会信用评分基于以下个人信息:
信用历史,包括个人的账单支付记录;
履约能力, 即个人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
个人特征;
行为偏好, 通过个人购物习惯以至电子游戏时间进行追踪或推断(例如购买尿片即有责任感的行为);
人脉关系;
每一用户的评级透过演算程序确定, 而人工智能依托大型数据集, 可用于迭代有关演算程序。由于传统的信用评级系统依靠信用卡记录、 房贷支付或就业时间, 社会信用可以作为替代体系。 在中国和许多其他新兴国家,大部分人口没有相关记录, 而社会信用系统可填补这一缺口。 (2015 年,中国人民银行只有约 3.8 亿市民的信用记录。)
参与社会信用的消费者可通过良好的社会信用实现多种利益(通常是经济利益), 例如免押金租单车或汽车以及获得低利率贷款等。 信用评分高的消费者也可快速办理酒店入住, 甚至简化出境旅游申请材料。
(3)新零售概念
世界各地的零售店也在进行数字化革新, 通常由科技公司引领先机。 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往只经营线上业务, 如今也开始投资实体零售, 以期运用自身数字化能力打造更好的购物体验。 例如, 阿里巴巴已购买高鑫零售有限公司、 北京居然之家连锁店、 银泰商业集团和苏宁云商集团的股权。
科技公司期望借助人工智能完善供应链效能, 优化库存和产品建议。 这些公司尝试也在尝试运用摄像机来发展无人商店。 京东已投资 45 亿美元打造个人工智能驱动的零售中心, 从而实现线上线下零售平台的无缝整合,并推出虚拟试衣服务和无人门店。
中国“芯”未来
中国2019制造的半导体收徒将增至1200美元,较2018年约950亿美元增长25%。
以满足人工智能日 , 较 2018 年约益商业化带来的庞大国内芯片组需求。 据德勤全球进一步预测, 2019 年, 一家中国芯片代工厂将开始生产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任务的专用半导体。中国作为主要半导体消耗国(每年消耗全球五成以上半导体用作国内和出口用途),其增长带动了整个行业。 然而, 中国制造商仅可满足约 15% 的国内需求。 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人工智能价值的与日俱增, 中国政府和主要数字企业均表示提升半导体自供率是未来发展重要一环。
他们现 正积极投入资金和招聘人才, 从而构建国内制造能力, 以紧跟全球顶尖代工厂的步伐。许多中国企业也在构建人工智能专用半导体, 且设计了处于移动智能手机行业最前沿的芯片架构。在政府和国内制造企业的协调联动下, 中国已掌握大量资金和巨大市场, 从而推进有关工作的开展。尽管中国在过去数十年未能拓展半导体行业, 但这次或许可以取得成功, 并可依托计算与新兴技术之间不断演进的关系而得到进一步推动。
随着人工智能和支持人工智能的专用芯片不断增长, 中国芯片制造商或许能够满足更多相关需求。尽管中国过去未能拓展其芯片行业,但是过去数年,中国制造商已实现能力的稳步提升。 如今, 他们可以通过国家计划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并依托于强大的国内市场和自身超大规模的平台公司。 因此,中国或已具备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成为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颇具竞争力的全球市场参与者。 这一情况可带来巨大影响。中国为何具备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以下五个现况有助推动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
国内需求。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耗国,每年进口值约为 2,000 亿美元。 其庞大的人口中包含八亿互联网用户。 中国的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增长支撑强大的国内需求, 推动绝大部分外国供应商的利润。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个人计算机和移动设备已接近饱和, 但中国对芯片的需求却持续增长。事实上, 全球经济已越发依赖中国的需求,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 这一变化让中国更能控制外国制造商进入国内市场的条件。
国家资助。 尽管中国的经济略有降温, 但体量仍然庞大,国家和各大行业也能够积累大量备战资金。此外, 虽然有批评认为中国政府与其最大行业之间关系紧密, 但在国家控制之下, 更能密切开展市场协调。 2014 年, 中国国务院颁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该计划致力解决中国制造商与全球领军者之间的技术差距, 并由政府资助企业带领注资 218 亿美元为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2015年, 中国宣布《中国制造 2025》 计划, 目标是到2020 年把核心技术零部件(包括半导体) 的国内生产率提升至40%,以及到2025年提升至70%。此后,筹募的资金数量进一步增加, 为有关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持。
全球第五大代工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预期其 2018年的国家补助将接近一亿美元。 25 中芯国际已向荷兰阿斯麦(ASML) 订购 EUV 光刻设备, 该设备是最先进的芯片生产工具之一, 估计成本为 1.2 亿美元。 这一上海制造商期望在 2019 年末前实现 14 纳米制程的规模化生产, 但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代工厂需花费数十亿美元。 不仅如此, 据行业协会 SEMI 估计,2018年中国在制造设备投入的开支将达 1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买家。 27 于 2017 年末, 中国有计划新建至少 14 家芯片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