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裁员潮蔓延到生鲜电商平台。
继去年9月份美菜网关停部分城市服务、大区合并,开启了持续性裁员后,美菜网裁员仍在继续,如今几乎已经波及了各个主要部门的各个级别。并且近期把原在北京市王府井银泰商场的总部,搬到北京站附近。
据一位离职的美菜网员工向连线Insight透露,不同于之前主要裁试用期员工、新员工,今年1月的新一波裁员范围,包括业务总监和产品总监等管理层员工,城市负责人、采购销售等业务人员此次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对此,美菜网暂时未对连线Insight作出回应。
不只美菜网,叮咚买菜也被曝正在大规模裁员中。对此,叮咚买菜方面公开回应,个别岗位变动属公司正常组织资源调整,部分岗位的招聘需求也在正常释放,目前业务都在正常运转。
但据多位离职的叮咚买菜员工均向连线Insight表示,其实从去年10月,叮咚买菜便开始出现一线从业人员等非核心岗位员工批量离职的情况,裁员动作持续到去年12月,算法等核心部门也开始裁员,由于企业微信的员工总数不断下降,叮咚买菜直接关闭了企业微信群的人数显示。
其中一位叮咚买菜上海总部员工进一步透露,“现在公司内部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约谈的人是谁。据说公司计划在今年3月进行一轮新融资,裁员会持续进行到第一季度结束,裁员的部门在不断增加,有些部门全体员工都被裁了。”
自去年6月上市以来,叮咚买菜在二级市场长期承压,公司持续亏损状态,使其股价一蹶不振,目前的叮咚买菜,已经进入“紧张”盈利期,迫切需要盈利来安抚投资者。
一位长期跟进叮咚买菜的二级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分析:“叮咚买菜上市半年,便开始裁员,从资本市场和投资人角度来看是利坏消息。之前市场对它的期待值相对较高,裁员动作的出现,说明之前对它的市场预期还需大幅调整。”
但在上述投资人看来,“叮咚买菜也的确需要裁员。因为前置仓模式本就不应该追求规模效应,而是应该做深耕模型,这样才能活得更长久。”
不论是美菜网还是叮咚买菜,至今都未达到投资人想要看到的盈利结果,一直陷入烧钱“怪圈”。
如今大幅裁员、“断臂求生”的背后,是生鲜电商平台的焦虑。2020年开始,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入局社区团购,京东等巨头也投资了相关社区团购平台。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曾对连线Insight感叹:“生鲜市场的热钱大部分都流向了社区团购。”
在社区团购模式之前,不论是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模式,还是美菜网的B2B模式,都曾一度被认为比传统生鲜电商模式更高效,曾获得各方资本追捧。但伴随着持续的高成本投入、未知的盈利前景,以及竞争对手队伍日渐庞大,这些模式的生鲜电商公司不仅需要向投资者展现自家平台模式的可行性,还需要证明自身的投资价值。
争夺生鲜电商市场,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如今诸多生鲜电商玩家均开始裁员、自救,但何时能逃离烧钱怪圈、实现持续盈利?资本市场能否有足够耐心和它们成为时间的朋友?这些均是难解之题。但可以确定的是,投资人更期待一个可持续发展盈利模式的生鲜电商新时代。
生鲜电商平台裁员“众生相”
生鲜电商行业经历了多轮残酷大洗牌后,一些存活者开始通过裁员自救,提高“存活”几率。
大规模裁员最先在美菜网上演。据36氪报道,去年5月开始,美菜的自营仓储骨干高层几乎都被裁掉。在这之前的几个月,一位美菜网前中层管理人士已经嗅到公司内部的紧张氛围,彼时他告诉连线Insight,“公司的几位副总裁级别领导都离职了,其中一位领导似乎和创始人的关系闹得不太愉快。公司账户上的资金也不多了,这些都不是好信号,我也打算跳槽了。”
此后,美菜便不断被媒体曝出裁员消息。
关于最近一次的裁员动作,一位接近美菜网的知情人士向连线Insight透露,此次北京总部的管理层受到的影响较大,地方销售人员暂未受到波及,目前各省区地方都在尽力完成盈利目标。
美菜网的裁员,似乎只是生鲜平台裁员动作的开始。在2021年12月以后,生鲜行业裁员的消息,就没有断过。
一位叮咚买菜的前站点储备负责人向连线Insight表示,为了控制人效,叮咚买菜的裁员动作从去年国庆节就已经开始。多地区站点强制安排一线从业人员的排休时间,从一个月休4天增加为6天、8天,到后面提高到半个月。通过减少人员排班、增加长时间排休,休息时间无底薪,借此让员工达不到绩效考核、减少薪资,逼迫员工自行离职。
一位区域服务站员工向连线Insight进一步解释,“没有明确的裁员时间起点,对于地方基层员工,叮咚买菜会通过各种方式让配送员完不成业绩。从去年9月底,叮咚买菜开始要求配送员人均日单量完成66件订单。若低于33单,一天底薪全无;若超过33单、未达到66单,则算半天薪资。每天必须工作满14个小时,否则计为旷工。此外,还通过考核服务质量决定排休时间,比如得到一个中差评,就强制休息3天。即便休息,也需要无偿到店出勤。”
因此,从去年10月开始,全国各地叮咚买菜的服务站员工开始批量离职,不少地区服务站也已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