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位叮咚买菜前员工透露,“地区裁员发生在全国各省份总仓和前置仓,且裁员比例较高,最高裁员比例可达60%。有些地区服务站到今年1月就关站了。”
叮咚买菜裁员范围从地方省份逐步蔓延到上海总部,试用期员工成“重灾区”对象。
在总部工作的陈浩,去年10月便知道叮咚买菜在各地实施“降本增效”,但他没想到研发等核心部门最终也难逃厄运。陈浩表示,“前一天晚上我还在加班,第二天就得知自己被裁了。当时我离转正仅剩1个月。先是上级领导让我主动离职,给我半个月缓冲期,但没有任何赔偿。被我拒绝该方案后,公司HR和其领导又分别找我进行谈话,经过三轮battle,我拿到半个多月的工资赔偿,便立马签署离职协议走人了。”
不少被裁员工并未像陈浩一般拿到应有的赔偿。
同样工作仅5个月的运营人员刘仁轩,未拿到补偿便离职了。“我没有坚持要补偿金,因为HR说如果我走仲裁,至少需要3个月,很影响职业履历和背调。当时我担心这件事影响自己找新工作,就自动离职了。”
“大多数被裁的正式员工是P6、P7职级,有些部门领导也被裁了。大家拿到的裁员赔偿只有N,没有N+1,我们计划进行集体仲裁。”一位去年8月入职叮咚买菜的员工向连线Insight透露,当时他刚入职时,公司员工达5万多人,“从去年10月开始裁员后,公司总人数每天都在下降,后来便关闭了企业微信群总人数显示,估计目前总人数或不到4万。”
叮咚买菜的裁员还会继续进行。一位叮咚买菜离职员工向连线Insight透露,今年3月进行新一轮融资之前,公司或会一直裁员。
当一个行业的红利褪去,获客成本不断提高的时候,多数企业会通过不断调整、试错,寻找新的突破口。而每一次调整和试错,裁员都在所难免,被裁的员工也就此成为平台降本增效的牺牲品。
生鲜赛道为何不再性感?
或许无人料到,生鲜电商平台的上市热潮和裁员、关站,会同时发生在2021年。
生鲜是电商最难攻下的堡垒。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曾忍不住感慨:“京东做了12年的电商,电子产品、服装、日用百货、袋装食品都做得非常好,增长非常快。但是有一个品类,做了12年,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觉得做不好的,就是生鲜,特别是低价值的生鲜”。
“烧钱扩张”“盈利难”已经成为了生鲜电商行业绕不开、撕不掉的标签。
对于持续亏损的生鲜赛道,一级资本市场不知道投入多少才能填满,到什么时候才能收到回报。在此情况下,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开始通过上市筹集更多资金,确保在竞争激烈的生鲜食品配送市场上维持业务优势。
这是一场注定亏损的尝试。每日优鲜上市即破发、叮咚买菜融资减七成远不及预期,并在随后几个月的时间进入低市值和低关注度状态。二级市场对其的理性态度,让曾经风光无两的入局者们不得不试图慢下来,聚焦深耕。
一位长期跟进生鲜赛道的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解释,“美菜网和叮咚买菜此次裁员行动,对企业本身来说是正确举措。尤其是前置仓模式,履约费用太高,这一模式下的玩家不适合打规模战,规模越大亏损越多。所以深耕市场、减少亏损才可以活得长久。”
生鲜品天然的高损耗率、非标化、毛利低,外加消费者价格敏感、客单价提升有瓶颈等因素,决定了生鲜电商是一门非常难赚钱的生意。
即便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均曾公开表示,已在局部地区实现或接近盈利,但这不代表前置仓模式已经跑通,亏损的业绩就是证明之一。
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前置仓模式市场情况不容乐观。从2019年到该季度为止,每日优鲜累计亏损近76亿元,叮咚买菜累计亏损近104亿元。两家都没有给资本市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表示,叮咚买菜上市一直寻求新一轮融资,进展并不顺利。
另外,社区团购平台也给美菜网、叮咚买菜等老生鲜玩家带来一大批新的竞争对手。以融资数据作为参考,据企查查《2020年社区团购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社区团购公开融资事件约19次。披露融资金额高达171.7亿元,同比增长356.3%,创历史新高。
目前,生鲜电商行业处于多商业模式共存的局面,其中前置仓(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店仓一体化(如盒马生鲜、大润发优鲜等)主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针对城市白领群体;社区团购模式(如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主要布局下沉市场。
生鲜电商的履约成本也较为高昂。东吴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每日优鲜平均每单履约成本为19.6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29%。履约成本包括仓库租金、配送员工资。徐正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每个前置仓初期成本约6万-10万元(不包括投入使用后的运营成本)。
而社区团购在履约方面的成本较低。社区团购平台采用网格仓统一分拣配送到团点,用户自提的模式,重构履约价值链,提高了履约效率,大幅降低履约成本。据一位社区团购资深从业者向连线Insight表示,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的履约成本已降到1.5元/单以下。
除了履约成本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社区团购的目标用户群体与其它生鲜电商业态也出现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