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RFID推广中的瓶颈
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至今没有推广普及开来,专家及业内人士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成本问题,二是标准问题,三是商业模式或投资回报率问题。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识别准确率的问题。
在我看来,成本并不是首要问题,因为成本是相对的。例如,在高端产品的价值中标签所占比例甚微。虽然任何一项技术在应用初期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成本的影响,但是RFID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美元以下的标签产品,成本应该不是主要问题了。
其次,尽管RFID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确实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标准也不应是主要问题,有些标准要尽量统一,有些只需要相对统一。例如,有的企业采用了软件解决方案,回避了国外专利上的制约,仍然可以符合国际的公开标准。这种软件解决方案在标准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何况在很多情况下,RFID的应用范围是相对封闭的,标准应该不是一个严格的问题;而在开放系统的环境中,信息的交换标准是需要协商的,可以把标准分为内部系统的管理标准和系统外部的交换标准。
与前两项对比之下,商业模式才是推广RFID的真正难点。从企业层面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看不到RFID的投资回报率,所以持观望态度。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实验项目都是IT厂商出资,利用零售、制造或者物流企业的业务进行项目演示。从目前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来看,真正产生效应的并不是显性层面的经济效益,而多数属于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创新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同时,RFID的相关技术人员、IT行业的技术人员对物流领域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还很不熟悉,仍在用传统的方法推销新技术,这才是影响RFID在物流领域应用的主要因素。
信息共享在RFID应用中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RFID推广的快与慢,很大程度取决于RFID标签的应用链条是不是有足够的延伸度,或者说信息能否充分共享,否则难以解决上游投资、下游受益的矛盾,即使沃尔玛也在面临供应商的抵制。实质上,信息共享的问题制约了RFID的应用,而这个问题又不是在技术层面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而在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是否成熟。当前,我国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还不高,所以如果这一状况没有很大的改观,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需求和机制都是非常脆弱的,当然对信息共享的技术需求也会大大降低,从整个市场环境的发展规律来看,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信息共享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基础方法,它可以把物流串型的流程变化为并型的流程,使得流程的各个环节可以并行开展,因此提高了整体效率,减少了资源占用,也降低了成本。例如,对库存的调剂、返程车的利用等,都取决于上游的信息能否早一些与下游共享。
要实现信息共享,从技术架构来看,目前已经把标签上直接存储的信息降到了最低,而把更多的关联信息放到网络上,所以我们把RFID称为一种基于网络的应用。相应地,对于技术网络的要求很高,包括其带宽、无线通讯,特别是末端信息采集技术,因此信息平台也就成为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建设。
目前,在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导致很多平台建设项目走弯路,或者失败。比如,把信息的整合理解成信息的集中,建一个大的数据库,或者建立一个新的机构、网站,然后通过各种办法把所有相关的信息报送到这个数据库中,以便提供最全面的整合服务,结果是信息平台投资很大,却根本行不通。因为信息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上。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信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属性密切相关,即要明确信息该由谁来管,如果换了一个管理者,信息可能就会失去价值。例如海关管理的信息,如果把它们拷贝到另外一个数据库中,就失去了海关监管、维护的意义。所以信息的价值与其背后的管理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原有的管理格局、管理模式,信息的价值就改变了。实际上,整合就是管理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这个管理前提非常重要。
从很多失败的案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应该有一个“相对标准”的理念。世界上事物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统一则是相对的。由于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使得管理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多元化,伴随着管理所需要的标准也就越来越多,不可能是世界统一的标准。但是又需要信息交换和共享,因此要认真研究管理标准和交换标准的区别。前者是专门为本系统的管理来服务的,是一个封闭的标准;后者用于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标准。两套标准并行,发挥各自的作用。
例如,人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历由学校管理;病历档案在各家医院存放管理;银行帐号在各银行管,每个银行都有各自的帐号体系。所有这些信息能不能用统一的编码集中管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各有各的管理职权,需要不同的管理编码和标准。但是,信息是可以交换的,前提是大家都遵循交换标准。只要允许自己的系统开放,大家就可以交换、共享;如果不允许开放,各系统还是管理自己的信息,就是不改变管理模式的信息交换与整合,这个模式在世界上普遍存在。所以,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各系统之间管理信息的交换需要有一种相对的交换标准,这是可以协商的。
在这种理念下,RFID应用中的标准也可以参考类似方法进行解决,沿着这样的思路,去考虑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而不要一味地追求绝对统一,认为越标准越好。
公共平台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是说全国就建一个或全省就搞一个,这种模式是不符合物流多元化需求的实际的,事实证明也是失败的。平台体系可能有很多层次,例如基础通讯网络,要有一些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