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中的不同角色,结合自身产品架构,建立体系化的服务优势,更好地服务终端企业用户。无论是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仓储解决方案集成商,还是其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都可以垂直对接终端企业用户,并完成相关服务与售后。电商巨头与制造企业自身需求复杂,通过投资/合作/自研等方式应用仓储物流机器人,建设自动化仓库。工业制造厂商自身的定制化需求较强,同时,由于具备生产制造能力,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生产和使用相应的仓储物流机器人。仓储机器人企业在商业模式上也在不断探索,原先大部分仓储机器人企业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向集成商提供单机设备产品,二是直接面向终端提供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现在,伴随着仓储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成熟,机器人厂商们也开始探索一些新的业务模式,例如为企业运营一个智能化仓库,由仓储机器人厂商提供设备、人员和运营服务,帮助企业管理仓库和负责发送到该仓库的订单。机器人厂商负责仓库的日常运营并按照仓库的发货数量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等等。
5、成本性
成本性,即成本的敏感性,也就是投资回报期。相较于仓储传统自动化刚性装备一次性投入较大,部署时间较长,投资成本昂贵,物流机器人解决方案成本的低的、部署是快的,灵活性更强,成为替代刚性自动化的主力军。
和国外产品相比,由于国内机器人企业较多,价格内卷,导致中国仓储物流机器人更具“性价比”优势,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大方向,就是国产化问题。我国髙端制造产业持续集群化发展,智能物流设备的国产替代趋势明显。面对智慧仓储自动化升级改造,要遵循一个原则: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控制成本。有句话叫:最适用的就是最好的,就当前大部分用户来说,实现完全无人化的仓储建设成本太高,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是不划算的,因此,如何通过人到货、货到人、订单到人的有机结合,尽可能提升仓库效率且控制投资成本,即最大化性价比,是客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仓储机器人需要对仓库进行一系列整体的改造,无法在已存的、传统的仓库中直接使用。订单到人系统不需要对仓库进行太大的改造,更容易分阶段应用,成本在可控之内。与电商、快递等对价格和成本敏感的行业相比,制造业对成本回收周期的要求相对较低,因为,机器人替代的是产线工人,而其招工及培训等难度较大,成本可能更高,所以,在仓储机器人的选型上,把智能化放在首位。资料显示,国内企业第一梯队是:极智嘉(Geek+)、快仓、海康威视三家公司,着眼于优化产品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关注机器人系统能否真正有效降低客户运营成本,提高仓储智能化。
随着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沉淀,移动机器人的售价明显下降,终端客户购入成本降低,企业投资回报周期在缩短。结语:就未来而说,用户关注的核心在于仓储机器人存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出库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整体方案的高柔性,这成为仓储机器人制造厂商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