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仓储物流业作为服务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已在探寻持续向前发展的新势能,在“机器换人”的逻辑下,我国仓储物流机器人经过了高速发展,但赛道竞争激烈,真正的竞争格局尚未定型,这为应用企业的选型增加了难度。仓储机器人的推广应用,付费买单的当然是企业级客户,这里所说的选型,是从用户角度,来谈几点看法。
一、准确认识仓储机器人
仓储机器人是实现全流程无人仓管理的重要一份子,也是近年来智慧物流领域的明星,但对于用户来说,对于仓储机器人的认知与需求还未十分清晰,为了更好的选型,我们需要对仓储机器人有准确的认识。
1、AGV与AMV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仓储物流机器人可分为AGV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AMR机器人、RGV穿梭车五大类,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应用,确保仓储流程的完成。
就应用来说,移动机器人(AGV/AMR)是仓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传统捡货仓一个工人70%的时间其实都在走路上面,只有30%的时间是在做捡货工作,而应用AGV/AMR代替工人走路,则捡货的时间可提高到 60% 以上,可见移动机器人(AGV/AMR)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谈AGV与AMV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认为,从技术角度说,AGV与AMR是迭代的关系;但对用户来说,AGV与AMR却是互补的关系,是场景互补的关系。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又叫自动导引小车,作为成熟度最高的品类,在仓储与生产线中高效、准确、灵活地完成物料的搬运任务,并且可由多台AGV组成柔性的物流搬运系统,搬运路线可以随着生产工艺流程的调整而及时调整,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企业的竞争力。而且,AGV小车要比传统的叉车需要的巷道宽度要窄得多,从而提高仓储的利用率。但是,AGV分拣系统是属于二维码导航,每增加一台AGV,都必须对环境做出重新布置,改造费用前期投入和后期叠加成本使得其回本周期遭受考验,且有一个瓶颈:AGV小车越多,其处理量反而会下降。自主移动机器人统称为AMR,从技术上说,仓库机器人逐步从AGV发展为AMR(能自主定位、自主导航,自主移动的机器人),AMR是基于AI智能算法,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规划,行为控制与自主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智能机器人系统,也就是说技术进步了许多。AMR不需要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对它发号施令,而是可以根据周围环境自主决策。因此,AMR机器人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及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虽然AGV是更成熟的技术,但AMR具备更“智能化”的特点,避免了安装导轨、贴二维码等改造,无需其他定位设施,路径可灵活多变,适应多种现场环境。但是当前在仓储搬运机器人的使用上AGV并不逊于AMR,原因是,从用户角度看,不同类型的AGV和AMR都有他们适用的场景,只是AMR适用的场景会比AGV更多,而AGV的应用则更成熟稳定可靠。
2、G2P与T2P
实现“货到人”拣选是仓储体系革命性的进步,由机器人替代作业人员进行长距离行走,其中又分为两种:货架到人(G2P)和货箱到人(T2P)方案,都是现阶段的热门方案。
货架到人,就是移动机器人搬运货架实现“货到人”拣选,是市场上较为成熟的物流机器人方案,对很多客户来说,目前的G2P方案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但货架搬运能耗高一直受到业界的诟病,“为了喝一口牛奶,把整只奶牛搬过来了”,于是以货箱或订单箱为运载单位的“货到人”或“订单到人”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应运而生。货箱到人机器人技术是传统货架到人方案的一种新变体,机器人将单个货箱而非整个货架带到拣选员工面前,关键优势在于保持主货架不动,从而可以将货架存储空间扩展至更高,显著提升仓储空间利用率。具体地说,箱式仓储机器人存储密度更高、改造难度更小、柔性和兼容性更好,能提高80%-130%的立体储存密度,可以帮助终端用户节省仓租,也更符合SKU多元化。对于仓储来说,存储能力的提升和出库效率的高要求通常是相互矛盾的,即高密度的存储方式可能较难支撑高速的出库要求,箱式仓储机器人可以将两者平衡起来,一方面通过纵向空间的充分利用和箱式存储的高密度优势,保障了客户的存储空间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支撑货箱到人的高效的拣选方式,实现快速高效的库存周转。2021年以来,市场对箱式仓储机器人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海柔创新、极智嘉、国自机器人、海康机器人、快仓智能等多家厂商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迭代更新,或者相继推出新品、优化了解决方案。
3、产品力与技术性
产品力,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优势。当前,仓储综合性的门槛越来越高,有些仓储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够,导致在多场景运行下反应能力不足,功能不全,障碍物识别存在盲区等等,也就是说,有些设备厂商的能力尚未能达到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