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资方利用虚假仓单骗取贷款涉嫌骗取贷款罪或贷款诈骗罪所谓虚假仓单,是指融资方为获得贷款,以虚假购销合同、发票、虚假货物骗取仓储方开出仓单,或者直接伪造仓储方印章开出仓单,然后以虚假仓单向贷款方提供质押,骗取融资。若贷款方是金融机构,则提供虚假仓单的行为构成骗取贷款罪或贷款诈骗罪;若贷款方为非金融机构,则构成合同诈骗罪。(2015)陕刑二终字第00050号案中,法院经审查认为,祝运和、魏瑞景、苏步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提供虚假仓单重复担保等方式,诈骗银行贷款,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贷款诈骗罪,应依法惩处。至于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诈骗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后者则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当融资方伪造仓单涉嫌犯罪时,贷款方的损失应当通过刑事追赃与退赔程序解决,若贷款方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融资方偿还货款、赔偿损失,则法院往往会以涉嫌经济犯罪为由驳回起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处理刑民交叉问题的基本原则为:若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基于同一法律事实以及同一法律关系,应由刑事程序处理,民事案件应当驳回起诉;若民事案件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则应中止民事案件的审理。在融资方伪造仓单构成犯罪的场合,骗取贷款罪或者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与仓单质押融资基本属于相同的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因此应当通过刑事追赃以及退赔程序来挽回损失。(二)融资方构成犯罪并不影响贷款方追究监管人的监管责任当融资方伪造仓单骗取贷款构成犯罪时,贷款方是否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法要求监管人承担监管不力的损害赔偿责任?司法实践中较为统一的裁判观点认为:贷款方和监管人形成委托保管合同关系,贷款方和融资方形成借款合同关系,二者相互独立,且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融资方的犯罪行为虽然与仓单项下货物有关,但不影响监管人按照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2020)最高法民申1712号案中,最高院认为,邮政物流公司主张案涉被骗贷款损失系因晨阳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晓林及其股东“骗取贷款罪”、工行轮台支行负责人邓小东为办理上述贷款业务索贿犯“受贿罪”两个犯罪行为所致。《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协议》中工行轮台支行与邮政物流公司形成委托保管法律关系同工行轮台支行与晨阳公司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具有独立性,晨阳公司与工行轮台支行的各自负责人的犯罪行为虽然与借款有牵连,但依照前述分析邮政物流公司在订立及履行《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协议》过程中对质物有核查的权利,质物数量与油品的种类是否相符当属商业风险,并不因为晨阳公司与工行轮台支行的各自负责人的犯罪行为而能成为免责的事由,并且工行轮台支行诉讼请求是要求邮政物流公司承担质物损失的赔偿责任,其主张是以委托保管合同法律关系为基础,晨阳公司与工行轮台支行的各自负责人的犯罪行为虽与质物有关,但并不影响邮政物流公司依约应承担的合同责任。
三、仓单质押融资的常见风险之二:单货同押、重复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