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我们的运营理念是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主要表现在3个层面:首先,针对不同的商品品类,我们制定了精细化的管控环节来实现不同温区的服务,全面实现全程温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明确一点,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做到承诺客户的一定做到。其次,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和机械化的投入,为客户提高时效服务与性价比。最后,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包括食品包装、电商产品流通包装的设计与投入等。
三
强化产品与智能化
驿站:第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均已达成,第二阶段又有什么计划部署?杨帆:第二阶段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网络基础上,强化产品、提升数字机械化与智能化应用。第一阶段,中通冷链完成两项任务:一是网络覆盖率、网络广度,完成75%的地县覆盖,实现真实下沉;二是打造“门到门”一体化物流服务网络。在此之前,整个冷链体系中没有“门到门”这一说法,更多的是分成三段式,通过不断的转包向下流通。冷链服务基本都是省会服务模式,以冻批市场与港口之间相互流通为主,真正下沉到地级市县为老百姓提供服务很困难,物流成本高、时效差,这也导致很多一线餐饮、生鲜零售品牌难以下沉。这种情况下,我们物流肯定要先行。
所以,我们首先解决的是行业第一痛点。当第一阶段完成通道打通后,第二阶段的第一步就是确保通道上的产品更加清晰可见,这涉及到中通冷链的6大产品,如toB与to小B的零担业务流通;单票单件、小批量及toC的小件业务流通;DC仓、前置仓等的业务流通;云仓等。以冷链云仓为例。在中通冷链内下沉的云仓体系有三个定义——第一,是产地供给仓。没有拥抱互联网前,很多地县农产品,只能叫产品,不能叫商品。比如,早期水果电商件在未实现互联网化之前,都是向农贸市场流通,它没有小件化包裹的包装、没有商品化的包装,更多的是用筐装,货车将其拉放到农贸市场档口,再去分流。「产地供给仓」会下沉到农村养殖户、农产品种植地,直接在产地实现产品的商品化、定制化运营设定,根据零售端、社区团购、平台、商超去做需求定制化、包括加工,让产地产品以更快速度形成单票单件形式进行流通,完全摆脱掉传统分销流通模型。第一阶段我们已经把下沉地县的道路打通,所以更容易建产地供给仓。第二,根据地县人口,我们将前置(微)仓下沉。
疫情之后,连锁餐饮和连锁生鲜门店都在以非常迅猛地速度在高速发展,高速发展下,竞争的“洼地”一定是在地县。这与电商市场发展转变一样,传统电商经过高速发展后,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的转变。而社交电商主流消费目标市场是2~6线城市。餐饮品牌亦如此。由于一线城市餐饮竞争的压力与市场饱和度,一些餐饮品牌、网红门店想要快速扩展连锁,下一步一定会是市场下沉。物流先行是必然。第三,从省会城市向周边辐射。今天很多食品生鲜加工都是以1000~1500公里为值设定DC或RDC仓,我们的门店则会以区域形式集中储存货物,做销地的全资产。以前的食品门店做采购,要去农贸市场、冻批市场采购,之后自己再重新做半成品加工或者央厨加工。我们现在以省会城市打造的快速分拨仓/进港共享仓,可以针对多种门店设定单元化SKU的加工服务/存储服务及快速流转配送服务,为所有有共性的门店进行对应的物流服务。现在很多门店需求更多的是小件化和高频率,现金回流更快,库存滞压、损耗少。相较于传统冻批市场,中通冷链可以为零售终端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服务。

驿站:具体到战术层面,有怎样的市场目标、差异化打法?杨帆:我们的目标是力争两年内快速实现营收份额占比进入行业前列。中通冷链一定会发挥集团原有成功经验,成为中国最有价值、最密最广的冷链物流网络。中通冷链既是一张网络,更是一个通道,一个面向整个行业所有的零碎物流资源开放的冷链网络。
四
要让网点挣到钱
驿站:与同行相比,中通冷链有何独特之处?最大的优势又是什么?
杨帆:独特之处一部分是源于中通的系网络优势,一部分是源于中通“同建共享”文化优势。中通在通达系中起步最晚,但我们反超速度最快,已经连续6年业务行业第一,它的核心支撑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支撑,我们文化核心就是同建共享。什么是同建共享?就是我们与所有加盟商是同建网络、资源共享,同建品牌、市场共享。中通冷链一直沿用集团“同建共享”特性优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方面,区域的市场交还给区域,总部主要确保科技技术研发投入,使资本力量发挥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区域可以在当地灵活作战,他们是见得到炮火的人,能够根据我们政策随时调控,做好利益分配,确保服务质量是第一生命。同建共享,可以真正用冷链为人民服务,真正让我们的网点挣到钱。「同建共享」是我们经营层面的最大优势。

驿站:中通冷链在技术上做了哪些投入?杨帆:中通冷链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依靠集团技术,一直在产品端、网络端、仓储端做大力投入与推广。不过,在技术层面我们始终保持一个敬畏的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冷链物流的技术应用空间是一个面广、点深的存在。在中通冷链发展第二阶段,我们会根据所有仓干配的特性,在不同层面进行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国内冷链行业经历了近20年发展,但实际上整个行业非常落后,人工作业比比皆是,集约化和自动化等操作更是凤毛麟角,标准化对应的系统使用基本没有,像标签化、面单化,在冷链行业基本上都很少。
五
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
驿站:如何看待国内冷链行业竞争格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