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2018年,看尽繁华,如今却只剩一地鸡毛!上万亿的泡沫之下,在国内能找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在商业模式上可以称之为落地的大型项目么?貌似一个都没有!
这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区块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地鸡毛的原因,到底是类似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5年前的VR游戏,硬件和市场跟不上资本的脚步?还是像几年前电视游戏跑错了方向,跑在了伪需求的道路上?
区块链当前实际情况
回顾完区块链的发展史,我们再来看看区块链当前的情况。在本节中,我将尽量只谈事实,不谈观点。观点留到最后一节,在历史和事实讲完之后再谈。
无论区块链中含有多少货币、金融、博弈和社会学等属性,但这些属性全部都是基于互联网和加密技术实现,而恰巧我个人有十年技术背景,所以在技术层面对区块链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深一点。
从技术层面,区块链的安全性主要基于三个核心点:
1,非对称加密技术,主要解决通讯过程的安全性问题。
2,只允许插入和查询,不允许修改和删除的数据存储设计,这个主要解决数据的安全、透明和溯源等问题。
3,点对点技术+共识机制,可以解决分布式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问题,而数据的一致性是任何互联网应用的基本要求之一。
无论您是否懂技术,但从字面描述,您应该能看得出来,这三项核心技术,都是偏重“安全”方面的设计。分别对应了数据隐私、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的安全需求。同时在点对点的分布式架构下,天然的还能避免数据灾难性损毁的问题。
这三项技术很神奇么?非对称加密和共识机制确实比较神奇,但非对称加密并不是为了区块链而生的,最早是美国军方通讯加密技术,是为了信息保密而生,军方公开之后才被引入区块链中。只有共识机制可以称得上是专门为了区块链而生,但实际上也只是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特性解决了一个古老的分布式可信性问题,西方称之为“拜占庭将军问题”。
而点对点技术和数据的增删改查,也都是互联网的基础技术。点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效的大数据传输领域,数据的增删改查则更广泛的应用于几乎所有互联网大中型产品中。
区块链为了获取到极高的安全性,相对于传统互联网应用,做了很多极端的设计。
首先,区块链的“服务器”是彻底的、多节点的、无中心的分布式架构。分布式架构其实并不新鲜,现在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几乎都是分布式架构,用来解决数据备份、优化响应速度、提升TPS等需求。但这些分布式架构中,几乎都会存在一级甚至多级的中心服务器,我们称之为“主从服务器”架构。主服务器的功能不尽相同,一般用来做用户入口、调度、资源分配、核心请求响应等等,主服务器如果挂了,一般问题会比较严重,至少会有一些重要功能无法正常使用,这时候会立刻启用从属备用服务器,但还是会挂一小段时间,现在的硬件技术,几乎可以做到用户无感知的程度了。但有些小公司一开始财力有限,难以负担那么高的硬件成本,一旦主服务器出问题,常常都会停机维护,甚至会出现灾难性的事故。
那么传统互联网应用,为什么不采用类似区块链的完全分布式架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中心服务器的架构,效率比完全分布式的架构高太多太多了,而且方便控制和调整!
在中心服务器架构下,一条常规请求的响应速度,几乎就可以认为就是互联网底层传输协议TCP/IP协议的瓶颈,大概为200毫秒左右。整个过程虽然也很复杂,需要多次编码和解码,多次协议握手,多次网络节点跳转,但所有这些都是线性的,响应都是毫秒甚至微秒级别的,一切都是商定好的,是一个中心对另外一个中心的交互。
那么区块链呢?区块链为了避免中心架构被政治、军事或者财阀势力完全操控,所以采用了彻底的分布式架构,这得益于点对点传输技术的成熟。但彻底的无中心分布式架构,到底谁说了算呢?于是比特币又发明了POW共识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随之而来,又有两个新问题:
1,没有中心,那么同时意味着没有中心化的责任人和利益相关者。没有责任人还好,因为区块链有极强的安全性,理论上不需要负责人;但另外一个问题就要命了,就是没有中心化的利益相关者,这就意味着没有谁跟这个东西强利益绑定,这也就意味着可能没人对这玩意儿真正的上心,愿意奉献精力和财力。纯靠信仰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中本聪给共识机制里又加入了奖励机制。
2,没有中心,即便设计了共识机制和奖励机制,使得整体逻辑可以闭环,但执行效率却大大下降,一个信息需要多方确认,同时区块链“出块儿”不能过快,否则会造成数据量膨胀过快,而数据又不能删除,膨胀过快会是灾难性的后果。另外,出块儿过快还会造成出现算力攻击时,攻击会非常迅速,伪链可以快速成长为主链进而造成双重支付,导致安全性大大下降。
所以,大家可见,在绝对的平权分布式架构设计下,虽然安全性可以有保障;激励机制的加入,从社会学的角度,也是成立的。但整体却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而且这个牺牲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主观上认为效率不重要才这么做!
区块链最影响效率的设计中,P2P机制几乎没有啥优化空间,这是完全分布式架构的基础;数据不允许删除和修改,也几乎没有优化空间,没中心还能改能删,那不乱了套了,另外,比特币每个块儿的数据结构也几乎是最简化设计,不能再大幅度减小数据量了;最后是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共识机制以及出块儿速度,这里貌似比较有优化空间,所以比特币之后的各种币和链,基本上主要在这块儿各种改,概念上都是各种高大上,但我从纯技术角度上看,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共识机制,本质上,其实都是在效率、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间做取舍,并没有像比特币POW机制那样的创造性发明。
更让人遗憾的是,效率、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是矛盾的,无论我们如何优化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架构,在效率层面,都绝对不可能追上中心化服务器架构,甚至会差很远,这是由技术架构本身的差异性决定的,不是因为硬件不行和公链不完善而导致的暂时性问题!除非公链彻底更改技术原型,做成多中心分布式架构,但这样的话,跟传统的多级主从服务器架构,除了激励机制下的金融属性之外,还有啥本质区别呢?
还记得比特币为什么要设计成彻底的无中心分布式架构么?不就是为了避免政府、军方和财团们控制中心而带来的问题么?为此,中本聪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设计了一套分布式共识机制!而现在的后来者们,为了提升效率,竟然又开始逐渐回归中心化技术架构。这是在打中本聪老爷子的脸呢,还是说中本聪的设计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
在前进的道路上,当碰到瓶颈的时候,是否应该改变出发的动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