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小米,智能手机中的佼佼者,跨界做起了汽车,这已经是旧闻了。近日,小米汽车真的要来了,它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会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我们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北京汽车行业的希望,小米汽车将在智能汽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推动着中国智能汽车的进步与发展。
一、小米造车,北京支持?
小米集团正式宣布造车是2021年3月30日,仅过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小米宣布将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汽车量产,上市销售,并且以全资模式布局,10年内将在汽车领域投入100亿美元。
造车,需要有准生证——牌照。一般而言获取生产资质有两种方式,其一为收购其它汽车品牌或走代工路线,其二是通过自建工厂获得资质,业内人士一度认为,小米汽车搞定生产资质问题很难。在近4年多时间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拿到乘用车项目批复。坊间观点认为,这和4年前已获批18家企业大多发展不尽如人意以及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有关,百度、滴滴等互联网公司旗下的造车项目,均没有拿到造车资质,即便是“收购”资质的途径,也基本被堵死。然而,人们担心的小米造车牌照问题,在11月15日尘埃落定,工信部新一批新车申报目录,小米汽车两款车型赫然在列,分别为SU7和SU7 Max/Pro,这标志着小米汽车拿到了出生证,也意味着打破造车资质审批4年多以来的沉寂。小米汽车能够顺利获牌,有序推进,离不开北京市的大力支持: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小米汽车开工;2023年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清单发布,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榜上有名;雷军表态,小米是一家土生土长的北京企业,一定扎根北京发展,一定会把车造好;小米产品车尾采用了北京小米的字样。曾几何时,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产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几年来,西安、上海、柳州、重庆、广州等地快速发展,以2022年的产销数据来看,产量均位居前列。曾以红极一时,售量领先的位于顺义区的现代工厂,近年也走向没落。汽车产业是北京制造业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北京市正着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明确以智能、绿色、协同为主线,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北京智造”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这需要造车新势力来加快汽车新旧动能的转换,理想汽车以及小米汽车均是北京重点支持项目。申报信息显示,小米汽车品牌为小米牌,车头明确挂小米标——和手机一样的方形logo,但申报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简单理解,就是用了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但小米汽车仍将在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进行生产。这一操作,是否暗示着小米汽车后续能够拿到独立的生产资质,存在很大的变数;是否意味着,干得好,或许有,干得不好,则可能会渐行渐远……但是,无论如何,小米汽车已经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进一步验证产品的可靠性,确保小批量生产3个月产品无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将正式启动量产。不过,量产只是完成造车的第一步,销售渠道建设、 产能爬坡、供应链体系建设等等,都是小米汽车后续面临的挑战。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工业化时代的机械产品”向“智能化时代的科技硬件”过渡,作为北京汽车工业希望,小米有能力担当起这一重任。作为科技公司造车,小米汽车在智能化方面有深入的布局,小米自动驾驶将采用全栈自研。按照小米本身坚定造智能汽车的定位,以及目前行业内卷趋势来看,大概率是覆盖城市NOA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如上所说,小米智能驾驶不是采购供应商,而是自研,按流出的内饰曝光图,小米给予智能驾驶极高的重视和功能优先级。并且,在引领智能汽车制造上,小米拥有三大优势:一是软硬件结合的互联网模式,二是小米拥有强大的品牌和庞大的用户积累,三是小米的智能生态系统。小米希望通过将这些领域的优势应用于汽车制造中,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当然,在小米的规划里,上海总部负责整车硬件和软件,北京总部负责座舱、自动驾驶和工厂量产,可以理解为上海是传统造车势力,而北京是造车新势力,这是基于两个城市产业集群和资源分布的合理安排。当面临自建工厂和代工这样的两难选择时,绝大部分新势力选择了代工,而小米则坚定地选择了自建工厂,2022年4月,小米汽车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的造车基地开工建设,下单8800吨的全球最大一体式压铸设备也毫不犹豫。
二、手机汽车,一脉相承?
几乎最顶尖的智能手机厂商都在布局智能汽车,例如苹果、华为和小米,而同时最好的智能汽车厂商也在觊觎智能手机,例如吉利收购了魅族、蔚来宣布自研智能手机,而大众中国宣布与手机厂商vivo成立“手车互融联合创新实验室”,专注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领域的互联创新和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