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手机第一品牌苹果,2014年,造车秘密计划“泰坦”曝出,然而,时至今日,都没有一个完整的雏形,成为了业界一个悬案;华为,智能手机民族品牌,推出了智能汽车——问界与智界;而小米,以普惠价格让智能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跨界造车,进展神速。在互联网重新洗牌,智能制造崛起的环境里,智能汽车是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个战场。不可否认,智能手机进入存量红海市场,随着智能手机完成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引起各方曾经为之狂欢、新品牌不断诞生的那个增量市场,早就成为了过去式。告别高增长时代,亟须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就小米来说, 智能手机新增长点——无论高端还是线下都难言成功,于是 他们在智能汽车上看到了巨大商机,而智能电动汽车,同时位于信息工业和能源工业的制高点,这是内因。同时还有外因的推动,小米集团是2021年1月14日被美国纳入“军事清单”,然后在1月15日随即展开造车的调研,彼时更大的背景在于华为被美国加入了“实体清单”,并反复制裁四轮,直接退出了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小米有可能步及后尘,因此,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如何找寻一条相对确定的出路,智能电动汽车成为必然的选择。小米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及智能办公,属全智能生态,若跟电动汽车好好整合的话,将有极强的扩张性,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一脉相承。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供应链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小米完全可以将目前已有的供应链体系从手机拓展到EV,并且通过规模获得成本优势。小米发布了澎湃OS操作系统,不仅仅适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还将搭载于小米汽车上。智能手机厂商拥有硬件公司不具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变现手段,独有的“手机-家居-汽车”生态智能生活将为小米在EV赛道带来竞争优势。智能汽车,就是一部装上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是“终极移动终端”。华为的问界与智界,是华为将30多年ICT领域技术研发和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经验赋能智能汽车领域的成果。然而,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又不尽相同。汽车制造的复杂度远超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出于研发和质量控制的考虑,造车业务会更“重”;自动驾驶采用全栈自研算法,意味着车企能在相关领域掌握最核心技术,在研发领域拥有主导权,也意味着高成本,不仅需要更大的研究团队,还需投入更多的资金。就目前来说,华为汽车是成功,而小米汽车则让我们期待。“以销量论英雄”始终是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与华为深度绑定的品牌——问界M5累计交付超12万辆,上市仅两个月的问界新M7订单破8.7万,开启盲订下月上市的问界M9预订量超3万台……,而11月9日晚,华为智界S7开启预售,仅4天,累计订单已超1万台。
智能驾驶和小米生态将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投资+自研准备,小米在智能化赛道布局广泛,叠加其渠道和流量优势,小米汽车值得期待,小米造车的确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要取得和其手机产品类似的市场地位,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三、智能汽车,启示多多?
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浪潮,正以中国速度奔涌而来,业内预测,2023~2025年是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时间窗口,这场淘汰赛将是快速迭代,剩者为王,无论是传统汽车巨头,还是造车新势力,如果不主动向智能电动转型,必然重蹈“诺基亚式”的失败。
于是,大众、吉利等传统巨头都在布局汽车智能化,只是程度的不同,他们在内部推进电动化与智能化进程,不仅是转型之战,更是生存之战;而造车新势力智能化更有时间表:小鹏汽车2025年起,将向全面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进发;理想汽车将于2025年实现高速路和封闭道路下的L4级自动驾驶。智能电动汽车的赛道已经拥挤,新老造车势力,均已在各个细分领域布局最前沿的产品。向智能汽车转型,需要经受阵痛,更需要小米汽车一路走来给行业的启示。
1、终极智能生活
汽车是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汽车终极目的,不再是代步,而是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智能生活场景。从理论上说,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消费电子化,未来智能汽车将是一种以智能化、软件化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形式;从实际来说,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控等三大操作系统让车越开越聪明。智能和电动赋予了汽车更多的场景和体验,使汽车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使交通出行工具向个性化、多样化,并与用户深度融合的智能移动空间进化。智能汽车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客户体验,过去那种围绕参数升级进行的内卷式竞争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追求汽车的附加使用价值,给消费者带去更多元、更自由、更极致的个性化满足。小米汽车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小米智能生态,布局更丰富的智能生活场景,雷军坦言,小米集团的战略已经正式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以人为中心、将“人车家全生态”有机整合。
而华为汽车是华为全场景战略在智慧出行领域的进一步延展和实践,华为要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驾控等智能化核心技术扎到根,为用户提供极致的智慧出行体验,华为智选车业务新生态——鸿蒙智行,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从生态的角度说,智能汽车和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的协同效应是不可限量的。
2、软件重新定义
软件定义汽车,早已成为业内外的共识,从马力到算力成为大趋势。然而,智能汽车与传统的整车功能软件着重点并不完全一样:后者强调整体性、系统性;而前者软件架构和形态上越来越强调分层解耦、标准化、模块化和开放性。所谓模块化,就是具备标准清晰的接口,模块之间可组合扩展,且可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在未来的消费电子行业,“软硬结合”的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小米在智能手机和IoT生态的长期“软硬结合”经验,可以帮助小米在智能汽车上获得更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