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技术新进展对其发展不可低估,AI时代,汽车拐点将至,人工智能将颠覆汽车行业。智能座舱是智能汽车三大智能构件之一,大模型接入汽车,重新定义了智能座舱。智能座舱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提及,但早期的智能座舱功能相对单一,主要依靠触控屏实现人机交互,大模型下的语音交互使智能座舱更智能,加之模型与算力,可接受复杂的指令,从而实现真正的智能。
3、产业链协作
曾经,由两三万个零件构成,以发动机、变速箱为核心总成的燃油汽车占据着出行的主导地位,而今天以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核心的新能源智能汽车重塑着汽车产业价值体系:整车电子件BOM(物料清单)占比已经超过50%,30.000个零部件高度模块化,与汽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制造门槛大幅降低,但供应链依然重要,产业链更需协同。即使是智能电动汽车,主机厂想要渗透产业链相关的所有环节,既不现实也不具备经济性,迭时疾迅的智能电动汽车时代,面对跨领域、跨产业的融合以及高额的投入和风险,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选择协同。智能汽车,更彰显了产业链高度协同的重要性。
但这种协同,和以往主机厂—供应商合作模式不同,而是打造一个深度参与、全链路赋能的新模式,为车企在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带来全新价值;智能汽车产业链涵盖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诸多企业,使跨界融合发展已成为常态。小米目前对于供应链和硬件制造的认识已经足够成熟,不再认为硬件只是简单的堆料和组装,这些经验都是靠真金白银的学费堆出来的,足以帮助小米在智能EV的制造上少走很多弯路。在智能方面有着深厚基础的小米,在自动驾驶上,全资收购自动驾驶公司深动科技,深动科技在高精定位、高精地图和3D场景重建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布局,持续增厚智能驾驶感知、定位、规划、控制等方面的研发能力。汽车需要强大稳固的供应链,智能汽车在新能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激光雷达等感知元件、智能驾驶软件、车规芯片等方面进行投资布局。小米在汽车供应链上下游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华为则以更高效率整合行业资源推出更具智能化体验的汽车产品,随着智能汽车的加速渗透,产业链多环节有望受益。
4、合作主旋律
实际上,智能汽车是智能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的双向奔赴。传统汽车制造大厂,在软件能力和ICT能力上的积累相对欠缺,生态和平台也缺乏开放性,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掣肘,这恰巧是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赋能汽车行业的核心逻辑,他们在智能化硬件和软件上都拥有足够的实力与技术积累,以解决传统汽车大厂遇到的困境。例如,华为将在ICT领域30多年的技术积累赋能汽车,深度涉足智能汽车关键领域,包括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技术上最难啃的“骨头”。
华为推出的与车汽合作的智选车模式,除了深度介入产品的定义研发和设计外,还依托自身渠道销售,即华为终端过去十多年消费者业务积累的质量管控、销售服务、品牌营销等经验,和汽车品牌进行深度合作。而两款小米牌汽车(型号分别为SU7和SU7 Max/Pro)分别采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车辆智能化的趋势无可阻挡,2030年预计将达到2万亿美元之巨的市场,5800万部自动驾驶汽车,合作的前景光明。结语:在智能造车上要坚持长期主义和延迟满足,进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第一阵营是造车者第一天就在思考的问题,这是对终局思维的向往。雷军就明确表示,小米造车要争取进入世界前五,才有可能在汽车界立足,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