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区域性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功能节点,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近期,不少省市主要领导对本区域内物流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怎样结合本区域的产业特点,区位优势,发展区域物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抓支点
先看一则新闻,近日,沙特交通和物流服务部副部长一行参访京东物流、极兔物流,希望两大物流企业布局沙特,而这背后则是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建立全球物流枢纽的雄心。
沙特的思路是,利用其地理优势,以大跃进方式,推进沙特物流在国际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沙特利雅得机场为支点,形成巨大的航空枢纽,成就沙特在全球物流中的地位。区域物流建设,以城市中心,以支点为纽带。各区域如何运用自身特色,找到物流发展支点,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区域物流的范畴包含与物流活动相关联的各类设施,不仅包括作为公共设施的港口、机场、铁路货站等交通设施,还包括公共的物流园区和企业的物流中心、仓库等。这些设施,在一定的情况下,都可作为区域物流发展的支点,或称引擎。随着国际物流重要性的提升,依托港口、机场为支点的区域物流发展态势将更加普遍。如上所述,区域物流的发展,必须要找对支点,从全国大势来看,以港口支点为支撑的海运直接联通国际市场的东部地区更容易形成要素和产业聚集,其经济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受高额物流成本的制约,没有找准物流支点,从而造成经济发展与开发强度相对落后。以西部惟一直辖市重庆来说,其区域物流的建设要点是,东向以“江—海联运”通道,可拓展铁—水、江—海、近洋等,构建“地网”;而西向以现在开行的中欧班列为基础加以拓展,其支点则是沿江港口和中欧班列重庆铁路枢纽。不仅是重庆,全国各大区域都以支点为依托,进行物流区域建设:如北京的“双支点”或称“双枢纽”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一地两场”协同发展优势,盘活用好两大机场航运资源互补优势和已经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比较优势,促进京畿经济发展。再如辽宁省委书记郝鹏就要求,以区域性港口贸易节点城市为支点,深度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加强通道、产业、平台、市场、生态融合对接;而新疆则是以蒙哈吉三国口岸为支点,推进商贸物流区域合作。
孟菲斯,美国中南部一座小城市,1973年,FedEX(美国联邦快递公司)开始在孟菲斯机场建设超级转运中心,作为支点,成就了一座城市,让孟菲斯成为一座以机场为经济引擎的航空都市,之后的UPS与美国路易斯维尔之间,DHL(德国敦豪快递服务公司)与德国莱比锡之间,都是支点与城市的这种模式。湖北鄂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级小市,抓住了顺丰机场建立的这个支点,一跃而成为全球瞩目的航空货运中心——是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预计2030年货运年吞吐量330万吨、2050年实现货邮吞吐量700万吨以上,虽然鄂州临长江有港口,也在京九、武九铁路联络线和武黄城际铁路交汇处,但机场才是其经济腾飞的物流支点。无独有偶,圆通的嘉兴机场,京东南通航空枢纽等等,都是其城市的物流发展支点。圆通宣布投资122亿元在浙江嘉兴建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并依托该枢纽打造立足长三角、联通全国、辐射全世界的超级共享联运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到2030年,每年航空货邮量达110万吨。其实,以航空枢纽为支点争做中国孟菲斯的城市“大有人在”,既有内陆枢纽城市重庆、武汉、郑州、西安,又有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发达城市,还有营口、临沂、赣州这样的新兴城市及二连浩特这样的陆上边境口岸。国家对区域物流支点的作用认识深刻,2020年布局建设30个左右的国家物流枢纽,未来5年将有更多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总数超过210个。近日,国家发改委会牵头,五部委印发《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将102个城市列入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名单,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那么,面对市场属性强、辐射能力广、需求不断增长的物流支点建设,由政府直接配置的技术型思路面临转型,亟须建立以用地、资金为抓手的政策型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以支点为抓手的物流区域建设要转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体现多维目标导向,不仅是追求物流效率化单一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城市发展和环境友好等目标,综合考虑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比较优势、未来潜力,突出国家所需和城市所长,按综合型、复合型、功能型分类推进建设,促进生产消费紧密衔接,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更好服务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通过物流支点建设,培育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释放生产要素中的价值,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围绕物流支点,建设一流的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园区,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和活跃增长极。二、兴园区物流是基础设施的中坚,其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里要兴的园区,不仅是物流园区,更是围线物流园区的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要由传统模式向高端融合,向高效高能的智能物流转变,以实现物流集散地向平台化、创新化、高端化的国际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区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