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建设和改造对区域物流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应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和区位优势,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和服务特点,完善国际物流园-区域物流园-专业物流基地-城市配送中心物流产业布局体系,实现由低端分散向高效集聚转变,构建现代化产业格局,物流枢纽园区将吸引产业集聚,与产业相互作用、互动反馈形成特色产业园区。随着物流枢纽规模和功能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规模或产业结构都随之发生变化,物流枢纽承载区域产业利用物流枢纽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辐射、扩张和延伸市场需求的空间范围,优化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区域物流建设,以园区为抓手,这是因为,随着产业和消费活动的不断升级,为适应市场需要和创造价值,作为市场主体的物流企业对物流设施空间使用存在多元需求,制造、仓储、交易展示如果能够在园地内完成,将大大提升物流设施的产出效益。区域中心城市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对物流设施规划建设高度重视,经过迭代革新形成了一套顺应市场规律、严谨有效的技术措施和政策机制框架,对现有物流园区进行资源整合,提升物流园区服务层次,提高增值服务功能,逐步形成配送中心、信息中心和控制中心的融合。区域物流园区的建设,要将都市圈甚至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呈现“都市圈组织”态势。区域性物流建设要形成以政府主导、以设施集群形式存在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更进一步,在未来要形成逐步由政府主导的园区模式向市场主导的灵活配置模式转变,但同时要注意,以市场为主导的物流园区在建设经营方面倾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经济目标,较少考虑资源整合和集约降碳等社会效益,因此需要政府予以政策上的引导。依托园区,通过聚流和辐射重塑产业空间分工布局,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发展物流枢纽经济。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与工业园区、商品交易市场等统筹布局、联动发展。支持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深度协作,创新供应链协同运营模式。发挥物流园区作用,打造区域经济新格局,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优化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利用物流园区的集聚扩散功能,吸引各种生产要素集聚以发展本地产业,并赢得多种经济辐射的经济模式,将物流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的复合型经济体。
拓展物流枢纽功能,要充分利用高效的物流园区,推进物流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匹配和融合,促进区域产业拓展和发展。物流枢纽园区,要深化区域物流供应链的网络连接和要素流动,成为带动所在地区融入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门户接口。航空物流枢纽园区,正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压舱石作用。上面谈到的沙特王储的物流规划,其核心是建设59个庞大的物流中心,占地超过1亿平方米。人们常说的“孟菲斯”,因为机场的建立,航空港园区的形成,带动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和创新产业集聚,使其现有拥有全美最大的电子设备技术维修中心、飞机零部件中心和医疗器械中心,成为速度型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地。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的空港园区,借助机场的强大的虹吸效应,制定了“一体两翼”的临空产业规划:主体是由大物流和大数据双引擎驱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两翼则是医疗健康和智慧制造,预计可吸纳10万人就业,产值超过千亿元。未来配套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仓储、运输、金融、车后服务……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一个千亿级市场。当地人说,花湖机场不是顺丰机场,叫顺丰机场就狭隘了,因为这座机场是公共基础设施,是区域最大的物流平台,产业聚集地,而顺丰只是花湖机场最大的驻场单位,从机场称谓上,我们可以体会鄂州人的良苦用心,也体现了围绕空港兴产业园区的决心。航空货运枢纽带动形成临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后,为关联产业创造发展了外向型经济的开放平台,航空货运枢纽不但可以满足这些产业的高端快递服务需求,而且能通过规模效应创造、吸引和释放更多需求。
重庆通过发展渝新欧集装箱班列、陆海贸易新通道等外向型物流服务园区体系,吸聚和培育富士康等一批高端制造企业聚集,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使之短短数年成为重庆支柱性产业。航运业是上海的传统优势行业,围绕上海港,不仅有央企中国海运与中远集团,而且有航运企业4000家,年均增长接近300家。再比如珠三角区域,探索规模化物流园区网络和高端化综合等物流新业态,有效构建城市间物流产业的“血液”流动,带动区域产业优势集群效应。总之,加强物流基础园区与工业园区、商品交易市场等统筹布局、联动发展,支持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深度协作,创新供应链协同运营模式是一条成功之路。三、促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句话常被各级领导说起,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其中蕴含着朴素的物流先行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在我国迈入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一原理则发展为区域物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