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许最好的愿望,做最坏的打算”(hope for the best, plan for worst),不可抗力条款(Force Majeure)是全球供应链合同里面的标准免责条款。
不可抗力条款可以解释为人们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自然、社会现象客观情况。自然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天灾人祸如地震、疫情(如此次新冠疫情)、火山爆发、台风、洪水和海啸(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社会现象则包括但不限于战争、暴乱、罢工和其它政府政策(如2019年中美贸易战)等。
01
利弊并存——全球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
供应链的全球化源于众多企业对生产效率和增长的追求,全球分工合作带来了成本的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短短数年,中国优质供应商充实了众多跨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中欧班列、高效的铁路公路系统,连接全世界的港口和机场,可以随时可靠地将货物从中国任何地方运往世界各地。全球化让距离被压缩,新经济时代对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交通线、铁路场站、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石。
中国持续为全球提供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产品,从而有了“世界工厂”的头衔。商业公司对于效率的极致追求,就形成并巩固了他们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依赖性。中国市场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影响。
2018年7月28日,一列载满中欧班列集装箱的列车停在Logport I 的这个车站,排队等待进入杜伊斯堡DIT场站,这样的等待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
2016年10月10日,位于中国济南的齐鲁集团制药厂(QPC)发生剧烈爆炸,全球市场抗生素短缺,医药产业脆弱的供应链导致欧洲众多药企生产线的停工。2020年2月17日,苹果(Apple)的通告里表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全世界的苹果手机供应将短时间内受限并且调低其收入预期。3月2日,德国卫生部部长表示德国将立刻评估药物生产与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性。
02
全球供应链的一次蝴蝶效应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次疫情是全世界和我们中国一起体验一次蝴蝶效应。此次疫情对供应链最大的影响就是长时间无法复工带来的连锁反应,从工厂生产,到集卡配送、港口操作,航空停摆等等,从中国到欧洲的空运货物变少,班机也减少,空运价格近日平均增长5到10倍,海运也普遍处于停滞状态,此次的疫情是无歧视打击了全球供应链的方方面面,至于影响范围和程度,取决于各行业与中国的连结程度。
新型冠状病毒病的级联效应(Cascading Effect)当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和JIT的零库存生产方式日益被众多跨国企业采用时,其潜在的风险在此次疫情之下暴露无疑,供应链单一的弊端短期内会对让人对JIT的零库存生产方式产生疑问,但是整个行业并不会由此偏离JIT的零库存生产方式,不过今后的全球供应链可能会更加分散和复杂。1.汽车行业现金流压力大2月份前半个月,中国汽车销量暴跌92%,全球汽车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公司在没有收入情况下需要强大的现金流来度过难关。采购团队在寻找新的替代方案,物流货运成本持续上涨。部分公司依靠价格更昂贵的中欧班列来运输以期降低海运中断造成的影响。很多车企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是,销量下降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其正常的供应链。公司规模越大,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就越大。根据戴姆勒和宝马的年度报告,其每年都有15至20亿欧元的预算来应对潜在可能发生的供应链中断,按照其预计其供应链中断发生概率为33%到50%。但是许多中型公司的计划中没有这样的资金缓冲。
在不来梅哈芬的中欧班列箱已经完成保时捷装载,等待运输去中国
2.医药行业全球同命相连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表示,随着新冠状病毒的爆发和蔓延,将会导致美国关键医疗产品供应中断或短缺。尽管欧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药品生产地区,但原料和许多活性成分是在中国制造的,尤其是在疫情严重的湖北省。对中国药品的依赖已经引起欧盟最高政治层级的警觉,原料短缺促使人们呼吁在布鲁塞尔和欧盟各国采取行动。如果新冠状病毒发展成全球性流行病,大多数国家将会面对基本药物的短缺。印度政府限制了26种药物成分及其制成的药物和抗生素的出口。印度的制药公司大约70%的药物成分来自中国工厂,由于冠状病毒的爆发,中国许多工厂已经关闭了数周。中国部分航线的中断也阻碍了中国和印度的航空药物运输。同样的问题也影响中国和欧盟的航空货运,德国汉莎公司暂停旗下瑞士国际航空公司以及奥地利航空往返于中国大陆与德国、瑞士、奥地利的航班至2020年4月24日,英国航空取消3月底前所有飞往中国大陆的航班,航空公司“客机底部货运”(belly cargo)货物大减。航空运输本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如今却成了致命短板。
03
中欧班列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