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对于苏宁易购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深陷资金危机,债务困境,股权转让也一波三折,破产谣言不时传出;2021年,对于苏宁易购来说,又是自我救赎的一年,处置资产,专注主业,出让股权,化解危机……
一、流年不利的2021
苏宁,从公司成立到现在的30年里,白手起家的张近东在每一个关键发展的节点上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世事不再,英雄老矣,面对几近断裂的资金链,2021年,张近东不得不选择退出。
2021年是苏宁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最艰难的时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去年年底,关于苏宁资金链紧张、现金流不足的传闻一直不断。
2021年2月,苏宁易购发布停牌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张近东以及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拟筹划本公司股份转让事宜,预计转让比例20%-25%,此次转让可能涉及控制权的变更,这验证了苏宁资金紧张并非子虚乌有。
苏宁易购不惜控制权变更也要转让股权的直接原因,就是苏宁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资金链问题,是消弥债务危机不得已而为之,作为创始人张近东,如果有回旋的余地,不可能走这一步。
此前,苏宁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比如将旗下业务拆分融资、转变定增募资用途、大股东质押股权等等,上述措施都没能完全解决问题。
屋漏偏逢连夜雨,6月11日,由于张近东为苏宁置业的一笔信托贷款提供担保,其剩下所有未质押的股份(约5.4亿股)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冻结,被冻结的股份占苏宁易购总股本的5.8%。
公司第三大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持股遭强平,因部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触发协议相关条款的约定被动减持1000万股股份,未来6个月内可能减持不超3.835亿股股份,当日股价大幅低开,一度触及跌停,今年以来,苏宁易购股价跌超40%,苏宁易购多只债券也暴跌。
原定的股权转让也不顺利,股权转让对象深圳国际,风险偏好偏保守型,在对苏宁展开尽职调查时,苏宁的股价一路下跌,这是深圳国际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深圳国际宣布终止收购苏宁易购股权。
就在这时,政府出手了,以解苏宁燃眉之急,7月5日,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支持下,江苏国资携阿里等投资方组建江苏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联合体入股苏宁易购,转让共计15.79亿股,总金额88.27亿元。,这标志着苏宁历经数月的股权变更终于尘埃落定。
从表面看,转让完成后,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将持有苏宁易购20.35%的股份,依然是第一大股东,淘宝中国持有19.99%,看似位居张近东之后,但是淘宝中国还通过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间接持有苏宁股份,二者相加,超过张近东。
公告称,股权变更后,苏宁易购将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状态,但其实,阿里通过直接与间接持有的股份,足于控股苏宁易购。因此,淘宝中国是这次股权转让中最大的赢家,张近东失去苏宁易购的控制权。
从7月29日新一届董事会名单中可看出端倪,由阿里提名的前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任苏宁易购新董事长,此次股东大会的选举结果很明确地指向了阿里巴巴全面接管苏宁的信号。
控股权的失去,标志着张近东时代落幕,他一手打造的苏宁“商业帝国”要与他渐行渐远了。
然而,股权变更落定,不代表资金紧张状态的结束,近百亿元“救命钱”对苏宁易购而言,只是阶段性地解决债务危机,公司仍面临流动性困难带来的货源、费用投入不足等问题。
公司核心电器 3C 业务的库存商品规模创历史最低值,销售规模急剧下滑,带来了经营业绩的大幅度亏损,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82%,净利润亏损 41.16 亿元。
不仅如此,11月22日,苏宁易购因拖欠供应商货款3671万元,被上市企业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新三板上市公司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于11月19日将苏宁易购告上法庭。
11月底,坊间广泛流传“苏宁十二月底破产”“苏宁可能欠钱不还”等消息,虽然苏宁发布辟谣声明,声称公司经营一切正常,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造谣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但决不是空穴来风,苏宁的经营困难不可否认——销售规模急剧下滑,毛利额大幅下降,苏宁仍处于债务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中。
2021年,苏宁出现流动性危机以来,经历了股权变更、管理层换血、销售规模急剧下滑,业绩大幅亏损等变化,然而苏宁易购并不气馁,不回避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正在从谷底往上爬。
在跨入2022年之际,苏宁尚未完全走出流动性危机的阴影,公司资金链依旧紧张,当前市值为488亿元,较2015年巅峰时的1600亿元缩水超三分之二,在可预见的未来,苏宁易购的救赎,还得继续。
二、难忘昔日王者风范
1990年,27岁的张近东创立苏宁,以南京本地的线下空调专营店起家,随后,转型家电连锁零售,30年来,一直是中国零售业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