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与南京八大国营商场开展“空调大战”,后与国美电器、五星电器、永乐电器等家电连锁零售商同台竞技,快速成长为全国性的家电连锁零售商。
1994年,以年销售5.6亿的成绩,成为全国空调销售额最大的卖场。1999年进军综合电器连锁,2004年苏宁在A股上市,2008年完成了对国美的超越,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拥有上千家门店。
2011年,苏宁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那时的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京东营收看起来高些,达211亿,但却亏损了12.8亿。
从一家空调专营门市部发展到综合电器连锁,再到拥抱互联网,建立线上零售平台,直至拥有线上线下各种类型的零售渠道。可以说,深耕行业多年,创始人张近东打造了苏宁帝国,实现零售线上+线下全场景覆盖。
在过去的30年中,纵横江湖的苏宁,扫清线下所有竞争对手,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一代王者,然而,进入2021年,风雨袭来,苏宁易购陷入资金和债务危机。
追根溯源,还要从更早的时期说起,早在10年前电商初现时,就已埋下苏宁易购深陷泥潭的种子,从数据来看,苏宁易购的几个偿债指标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恶化迹象。
三、事情从那时起了变化
曾经叱咤风云的苏宁,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和其后来的市场环境有关,更与其转型不畅有直接的关系。
2009年,正在苏宁不断稳固线下优势之时,中国零售业历史上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声势日渐浩大,开始挤压传统零售的生存空间。
关于上线销售,张近东有较超前的认知,他说,零售业必须加速融入互联网,从年轻用户的兴趣与需求出发,长期规划、打造更多的用户“触点”,但认知归认知,但要落到实处,实现赢利却不容易。
苏宁虽然选择了顺应趋势,主动拥抱互联网转型,于2010年推出网上商城——苏宁易购。2013年开始实行的“线上线下同价”,苏宁的这一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在执行中却有差距。
苏宁的不顺,似乎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并未获得多少红利,而在电商业绩表现的拖累下,苏宁旗下其他业务也出现了资金紧张的情况。
自2013年苏宁开始“大跃进式”转型电商,苏宁帝国开始出现裂缝。全面转型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后,苏宁开始了持续净利润亏损的6年,从2014年至2019年的利润一直为负,且亏损在扩大。
如果从账面看,苏宁易购还有净利润,但账面净利润几乎全部由非经常性损益支撑,即依靠卖资产和政府补贴收入支撑账面净利润,其主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为了维持苏宁易购电商的发展,苏宁频频向其输血,填补电商亏损带来的亏空,造成了苏宁帝国的整体资金链紧张。
按理说,整个电商零售的大盘增速在近两年虽呈现下降趋势,但还18.7%增长,同期,京东同比增速逼近30%,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则超过80%,苏宁易购的营收表现不仅远低于大盘,也被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苏宁预见到了线上的冲击,并很早就进行了布局,但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方面:
2009年,苏宁试运营电商平台,此时距离京东开辟网上商城,已经晚了5年。由于受A股市场盈利红线考量、估值体系的约束,苏宁易购难敌能够亏损扩张的京东等对手。
在电商领域,苏宁的竞争对手阿里和京东各有杀手锏,京东送货快,天猫主打生活品质,在服装、化妆品、奢侈品方面有优势,苏宁是做线下起家,阿里和京东起步就是做电商,苏宁在人才和技术积累方面落后于他们。公司的氛围并不是“互联网化”的,还是商超传统模式,也许还有组织架构的问题,另外,苏宁线下重资产门店也成为“历史包袱”。
2017年开始,随着线上流量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零售业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线上和线下不再界限分明,电商和传统零售企业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按理,苏宁易购有线下优势,苏宁试图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业务引领零售发展的新趋势,据此推出“智慧零售”战略,似乎也不太理想。
苏宁欠缺的不仅在消费端,在供应链上也有差距。京东在3C这个核心品类上,始终和上游供应链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近几年借鉴了天猫的理念,十分注重对供应商的赋能,但是苏宁没有很努力地创造条件赋能商家,加上线下零售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例如进场费、装修费等费用层层叠加,商家的合作意愿降低。
其实,苏宁一直想转型电商,但这并非易事。苏宁作为线下发家的传统企业,对于线上电商先天没有了优势;其次,苏宁没有互联网基因,入局太晚,反应太慢,就错失了良机,可以说,苏宁,在与传统百货的商战中壮大,在与电商的竞争中落败。
四、问题出在哪儿?
从辉煌走向今天的窘境,究其原因,除了苏宁电商的拖累,还有激进的多元投资的影响。多元化的投资未能见效,再加上零售主业的疲软,苏宁一步步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