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商业世界中,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对应到以下两项:生产成本、交易成本。
一颗苹果,果农从树上摘下,采购商来收的时候,价格为1块钱;
采购商交给分销商,价格变成2块;
分销商再运回各自的省份交给超市,价格变成了3块;
超市把苹果卖给你,最终成交价格停留在了4块钱。
其中,从大地母亲到消费者终端,就是人们常说的供应链系统。
而我们掏的这四块钱里,一块钱是生产成本,交给果农。
另外的三块钱就是交易成本,也是我们整个系列的重点。
新零售也好,供应链革命也好,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将交易成本打下来。
在具体方法上,或砍短链条,或优化管理,或精准匹配,或优化物流,不一而足。
背后的指导方法论也是两句话:要么,利用信息优势集成规模效应;要么,利用科技技术提升环节效率。
目前,新零售领域有这样几条赛道正在激烈角逐着,分别是:
基于LBS的本地生活服务;
基于线下商超的全新布局;
基于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
其中,本地生活服务战场的视角是代表技术的野蛮人从城外打进城内(新零售时代:美团必须抓住生鲜电商),而线下商超的视角则是传统零售人的守卫与凋落(新零售时代:腾讯干不了“脏”活)。
本文作为该系列的最后一章,将尝试以上帝视角来俯瞰新零售的走向脉络。
人类走在街上,带着一生的历程,灵魂由半个月的悲喜掌控。
零售也是如此,纵有历史千年,但近两年的近况才最重要的。
01 数据赋能
大数据的本质,就是要从石头里攥出油来。
(1)
先讲一个很早的故事。
在沃尔玛超市,啤酒是放在纸尿裤旁边的。这个决策的依据是,沃尔玛在按周期统计商品的销售信息时,发现每逢周末,啤酒和纸尿裤的销量就会同步升高。
最后走访调查得知,在美国有孩子的家庭中,太太常常嘱咐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纸尿裤,买完纸尿裤后,丈夫觉得今晚很无聊,就顺带买一点自己喜欢的啤酒。
搞清此事后,沃尔玛将啤酒和纸尿裤摆在一起,结果就是两个产品的销量双双激增。
不知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感觉。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最大的感受是惊讶——“要抠到这么细吗?”
但后来这些年的发展结结实实地告诉我,必须抠这么细。
最近几年的零售行业,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各家都是卖货的渠道,消费者谈不上任何忠诚,从电商到商超到物流,每一家都在一分一毛的比拼着成本和效率。
不要谈什么战略,拼的就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2)
2019年底,阿里巴巴集团前总参谋长、湖畔大学前教育长曾鸣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行业里迅速引起共鸣。
“容易挣的钱肯定是没了。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这个辛苦当然不是指体力上的。而是说中国的商业进程,已经吃完了粗放型的人口红利、规模红利。
好比一个本来考30来分的学生,稍微努努力,补补课,很快就可以把成绩提高到60分。但想继续冲刺90分,其难度就会上一个台阶。
而90分往100分进发的过程,则又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概念。
曾鸣谈到:“下沉是中国过去创新模式的最后一次爆发。往后真正的机会在基本面——改造每一个值得被重构的传统产业。”
零售作为C端商品经济活动中不容忽视的支柱产业,自然也将迎来大数据的重构改进。
具体就表现在每一个分步环节的细节提升。
(3)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零售业追求的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而大数据赋能,其主要舞台在于后面三个。
以字节跳动为例,其强悍的广告业务背后,就是依托着大数据赋能,在转化率这一维度上做出了质的突破。
根据艾媒咨询,字节跳动在2016年和2017年,广告收入还仅为60亿150亿;到了2018年已达500亿。
路透社报道,2019 年字节跳动收入目标为 1200 亿。
这一骄人成绩背后,与其抖音、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的丰沛流量自然有很大关系,但另一边,大数据算法所赋予其的超强变现效率也同样是决定因素。
据国盛证券统计,抖音和微博的日活分别超 3 亿和 2 亿;二者用户使用时长指标相仿,均为每天60分钟左右。
然而,微博2019年广告收入约100亿量级;抖音2019年预期广告收入为500亿,约为微博的5倍。
转化率的本质,就是把广告打到用户的心坎上。
有人说,我刚跟朋友谈论了买婴儿衣服的事,很快就能在抖音、知乎等平台上看到相关的商品推送。
这当中有没有监听我们暂不展开,抛开麦克风权限隐私授权,你的浏览记录、点赞记录、搜索记录,一样在向商家透露着你的购物倾向。
而汇集所有数据之后,便孕育出“高转化率”之果。
通过对转化率的把控,字节跳动成功在新零售领域切走了一大块蛋糕。
此外,手机淘宝在2017年高调推进的“千人千面”私人订制商品展示界面,其背后也同样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最合适的商品商家匹配给消费者。
进而达成提升转化率这一最终目的。
(3.1)
除了转化率,如何提高客单价也是零售业中经久不息的元命题。
前文提及的沃尔玛“纸尿裤+啤酒”的绑定销售,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而各大电商中越来越精准的“猜你喜欢”、“他们还买了以下商品”,“再花五元买一个配件”等促进客单价的产品功能,背后也都是大数据应用的影子。
另外,通过对用户消费频次的掌握,及时的短信促销,推荐轰炸,也将在合适的时机大幅提高用户的复购率。
关于此我们还可以讲一个故事。
台湾台塑集团的王永庆被当地称为“经营之神”。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还在开米店的王永庆主动提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