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农超对接”,是我国商业和农业管理部门在本世纪初基于我国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件提出的原创概念,最初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中小型城市的农产品零售主要以农贸市场为主。农超对接项目的启动和发展与两大事件紧密相关。
2003年,SARS病毒肆虐中华大地,尤其以北京的疫情最严重。当时北京市区的农贸市场基本都停业了,造成了市民购买食品和农产品的困难。很多城市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为了解决广大市民“买菜难”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调研。当时的超市类零售企业网点已经比较广泛,购物环境等相对更加整洁、安全,且作为企业更容易被管理部门动员协调,因此启动了“农超对接”工作。而商超企业对于此项工作的开展,更多是体现了在突发事件中对于保障市民生活的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此次事件,促进了我国大中型城市中商超企业对于果蔬生鲜类产品的经营。
“农超对接”真正得到政府扶持加快发展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国内CPI指数却持续走高。一方面市民买菜贵、买菜难;另一方面农民不掌握市场信息,出售农产品时不能获得更高收益。为了稳定物价,改善民生,也为了农民畅通产品销路、提高收入,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农超对接”的概念和发展目标,其基本原则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城市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为主体,支持连锁商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网络、信息、配送等优势,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新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此后,农超对接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
“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装备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01月01日 08:00
解读汽车物流全局数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数据与智慧物流”专题报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 12月11日 16:35
供应链协同、互联网+,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十个方向! 01月11日 10:42
预判:2018年,中国快递十个可见趋势 02月28日 11:16
2018年关于零售的18个趋势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