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物流业阶段性特征的判断

来源:中国物流产品网 | 2011-09-16 10:36

  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中国物流业走过了30个春秋,历经改革初期概念引入、20世纪80年代缓慢起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加快推进,到目前进入全方位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一)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

  早在2007年,中国GDP达24.95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货物进出口总额2.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全国社会物流总额75.2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占GDP比重的6.9%。全国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27.6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0.14万亿吨公里,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8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2亿标准箱。从上述各项物流指标看,不少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看,我国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国内物流效率不高,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各方面均有很大差距。中国还不是物流强国。

  (二)物流需求旺盛并将保持较长时期

  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旺盛的物流需求,未来十几年的国内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高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流规模持续增长的经济条件非常坚实。

  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推进,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工业化推进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物流外包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物流、城市圈物流和城乡物流提出巨大需求。城市化,推动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成为集聚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主要节点。

  此外,进出口产品量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对国际物流提出强烈的需求。

  (三)物流业全面开放格局形成,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

  早在20世纪80年代,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迄今,国外著名物流企业大都进入了国内物流市场,不仅在快递、航运物流、汽车物流等高端市场领域占据了主导,而且向传统物流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中国物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四)物流业地域性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

  物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渐次得到发展。即使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物流又有所差别。城市是物流的重要聚集区和节点,农村地区物流则相当落后。物流服务需求的主体多集中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大型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等。物流需求旺盛的行业集中于家电、日用化工、烟草、医药、汽车、连锁零售等行业。农产品物流比重小且十分滞后,使得农产品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且效率不高。

  (五)物流业增长方式粗

  物流规划和布局存在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有序成熟。制造企业的物流组织和业务流程不合理,信息技术不能有效地被引入生产和经营中去,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受到抑制。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不高。物流可持续问题突出。

  (六)物流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单一物流环节发展的滞后,物流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物流要素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更高水平的物流需求。综合物流能力形成的严重滞后,加之流通体制改革及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渐进性,使跨部门跨地区物流能力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效形成。应急物流极为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热门排行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