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中国物流业走过了30个春秋,历经改革初期概念引入、20世纪80年代缓慢起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加快推进,到目前进入全方位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一)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
早在2007年,中国GDP达24.95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货物进出口总额2.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全国社会物流总额75.2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占GDP比重的6.9%。全国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27.6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0.14万亿吨公里,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8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2亿标准箱。从上述各项物流指标看,不少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看,我国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国内物流效率不高,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各方面均有很大差距。中国还不是物流强国。
(二)物流需求旺盛并将保持较长时期
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旺盛的物流需求,未来十几年的国内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高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流规模持续增长的经济条件非常坚实。
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推进,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工业化推进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物流外包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物流、城市圈物流和城乡物流提出巨大需求。城市化,推动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成为集聚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主要节点。
此外,进出口产品量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对国际物流提出强烈的需求。
(三)物流业全面开放格局形成,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
早在20世纪80年代,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迄今,国外著名物流企业大都进入了国内物流市场,不仅在快递、航运物流、汽车物流等高端市场领域占据了主导,而且向传统物流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中国物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四)物流业地域性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
物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渐次得到发展。即使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物流又有所差别。城市是物流的重要聚集区和节点,农村地区物流则相当落后。物流服务需求的主体多集中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大型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等。物流需求旺盛的行业集中于家电、日用化工、烟草、医药、汽车、连锁零售等行业。农产品物流比重小且十分滞后,使得农产品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且效率不高。
(五)物流业增长方式粗
物流规划和布局存在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有序成熟。制造企业的物流组织和业务流程不合理,信息技术不能有效地被引入生产和经营中去,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受到抑制。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不高。物流可持续问题突出。
(六)物流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单一物流环节发展的滞后,物流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物流要素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更高水平的物流需求。综合物流能力形成的严重滞后,加之流通体制改革及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渐进性,使跨部门跨地区物流能力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效形成。应急物流极为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
“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装备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01月01日 08:00
解读汽车物流全局数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数据与智慧物流”专题报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 12月11日 16:35
供应链协同、互联网+,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十个方向! 01月11日 10:42
预判:2018年,中国快递十个可见趋势 02月28日 11:16
2018年关于零售的18个趋势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