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初创公司正在日本争相布局仓储机器人。在日本,劳动力短缺已经导致当地的物流行业无法跟上网购的增长步伐。
今年夏天,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Quicktron)开始在日本销售机器人,这家公司的客户就包括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这家初创公司的目标是在2019财年获得大约200台机器人订单,其中大部分来自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快仓宣称,其智能搬运机器人可以将分拣、搬运产品到交齐订单所需要的员工数量减少至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印度仓促机器人公司GreyOrange正在与日本的合作伙伴联合推广其Butler机器人。
这两家公司正在和日本本土的仓储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大福(Daifuku)展开竞争,后者主要专注于传送带和其他固定设备,这些设备在大型仓库中可以比机器人更快完成任务。
但快仓公司宣称其仓储机器人不需要对仓库进行重大改造就可以投入使用,其成本只是固定机器的三分之二到一半,而投入使用的时间则要节省50%。接到指令后,快仓的机器人会移动到需要提取获取的移动货架下方,并将其运送到人工订单分拣员那里。一旦分拣员取走了商品,机器人会把货架运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的流程设计取消了分拣员频繁走到货架前拿取商品的步骤。人工智能会检测哪个机器人距离所需商品所在的货架最近,并指派这个机器人去完成拿取任务。
自2014年创立以来,快仓已经销售了大约5000台物流机器人,其中有700台卖给了阿里巴巴。这些机器在双十一网购狂欢节中得以大显身手。去年十二月,快仓在日本成立了名为QT Japan的供应商,并获得了来自日本大阪咨询公司Funai Soken Logistics的投资。
印度的GreyOrange公司将通过包括物流设施开发商大和房建在内的经销商在日本销售其Butler机器人。有“日本宜家”之称的家具与家居用品销售商Nitori公司已经采用了GreyOrange的机器人,东京附近的一家由机床批发商经营的仓库今年秋季将印记大约70台Butler机器人。
中国另外一家智能仓储机器人公司Geek+(极智嘉),自2017年起就已经在日本开展了业务运营,已经为日本的服装及其他行业供应了仓储机器人。
根据东京市场研究机构富士经济(Fuji Keizai)的预测,到2025年日本下一代物流系统和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9万亿日元(约合359亿美元),相比2017年,增幅将达到89.1%,而这一数字中也包括了日本企业在海外的业务。
尽管日本市场劳动力持续短缺,但电商市场仍然在持续增长,因而日本对于节约劳动力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装备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01月01日 08:00
解读汽车物流全局数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数据与智慧物流”专题报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 12月11日 16:35
供应链协同、互联网+,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十个方向! 01月11日 10:42
预判:2018年,中国快递十个可见趋势 02月28日 11:16
2018年关于零售的18个趋势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