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物流进化TransLog
作者:晓璐
辽宁法库县的一条乡村小路上,5辆印有申通快递的四轮小车正在送货。
没人握方向盘,没有驾驶座,也没有司机。
这5辆无人物流车每日运行一趟,去程派件,回程揽件,日均配送量超2000件。法库县近10万村民,每日在家门口就能收到由它送来的快递包裹。
而以往,从法库县城到村屯的快递最快都要“次日达”。靠无人车,村民可在当日12点前收到包裹,配送效率提升100%。与此同时,申通法库县网点的单票配送成本降低了40%。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区上演。
伴随物流末端无人化的普及,物流不再只是“人、车、货”的三角关系。在数字基础设施、政策试点与自动驾驶技术协同推动下,末端物流——这一传统上最依赖“人力”的环节,正在被重新书写。
最后一公里
最“难啃”的一公里
长期以来,末端物流一直是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一个环节。
据国家邮政局测算,末端交付约占快递总成本的30%-40%。而在高峰期如“双十一”“618”“春节”等电商大促期间,一线城市末端骑手的短缺率可达20%以上。
这背后既有物流包裹“分布广、订单小”的天然复杂性,也有其对人力高强度依赖的历史惯性。
换言之,“最后一公里”虽短,但却是整个物流系统中最难啃的一公里。
但当中国物流年包裹量突破1500亿件、用人成本持续上涨、城市交通管理日趋精细,“无人化”从成本优化手段,变成了必须面对的技术跃迁。
2025年,被称作“物流无人车元年”。以美团、京东、菜鸟为代表的头部平台,已实现百台以上无人车常态化运营;九识智能、新石器、白犀牛等无人物流车产品都已实现规模化商用;武汉、长沙、无锡等地先后发布智能网联测试牌照与政策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中明确,推广无人车技术,以降低物流运输行业的运营成本。
无人物流车,不再是实验室里的产品,而是驶入街头巷尾的新物种。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无人物流车已应用超6000台,数量远超同为自动驾驶技术应用领域的Robotaxi。
从理想到现实
无人物流车的四道坎
“如果说干线自动驾驶是高速场景的技术战,那么末端无人物流更像是一场城乡结合部的耐力赛。”
华源证券在2025年行业分析报告中指出,物流无人车的落地路径至少面临四道关键挑战:
一、技术复合性高。
与Robotaxi相比,物流无人车对速度要求低,但对路径灵活性与环境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车身要足够小巧以应对城市盲区,还需兼顾安全性、载重能力与能耗控制。
为此,市场主流方案多为L4级别低速自动驾驶车,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并搭载V2X通信模块以提升路端协同。
以白犀牛为例,其无人车可在3公里范围内自主规划最优路径,支持“楼宇识别+定点投递+人脸签收”,日均单车可完成超100单投递。
二、合规与路权模糊。
虽然国家层面已明确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发展,但在地方法规与执行尺度上,无人物流车仍面临“路能不能上、罚谁算谁的”灰区问题。
截至2025年,已有20余个城市出台了无人配送车上路管理细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路权不统一、低速道冲突、停车投递点不明确等问题。
正因如此,多数企业选择“园区-社区-商圈”短距离封闭场景作为试点。比如京东选择在自营园区与智能快递柜之间进行高频调度,降低法规阻力。
三、运营经济性待验证。
与Robotaxi类似,物流无人车“量产不等于盈利”。据华源证券测算,单辆L4级末端无人车的每年运维成本在3万元以上。
目前仅有极少数玩家如美团实现了“单位订单成本优于人力”——得益于其高密度订单池、平台协同调度与无人车规模化部署。
换句话说,谁掌握了流量,谁才可能撑起这门“重资产+轻调度”的生意。
四、交互体验仍存缺陷。
投递不是“送到”就完事。快递是否放在门口、送上楼、需要签收、是否丢失……一系列“人情味”的问题,目前无人车难以替代人力。
这也是为何,当前物流无人车多为“人机协作”模式:部分站点仍需搭配派件员辅助,“最后30米”仍依赖人工。
谁在送货,不靠司机?
就在近日,顺丰系以约1.56亿元现金联合增资白犀牛,再次用真金白银加码无人物流车。而5月份顺丰刚刚领投白犀牛2亿元B轮融资。
足以见得,尽管挑战不小,资本与产业的热情并未退却。
而这背后的逻辑是:一旦路径跑通,无人物流车或将成为物流网络的“第四类运力”。
一些典型案例如,武汉某高校片区,美团采用无人车“定点取货+二维码签收”方式,提升了夜间非高峰期的配送能力;
在长沙智能制造园区,白犀牛与地产商合作,打通了办公楼宇内的无人配送链路,实现全天候投递。
在四川大凉山等偏远地区,九识无人车有效解决了当地特产从田间“最前一公里”到县城的揽收难题;
目前行业内主流玩家可大致分为三类:
其中,美团末端无人车覆盖北京、深圳、长沙等地,美团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美团自动配送车累计完成491万单。
同样作为较早入局无人配送的平台,京东物流于今年7月初发布京东物流独狼6.0智能配送车,展现了京东物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成果。
该车集成了高精度定位、多传感器融合、交互式预测、时空联合决策规划及智能网联等十大核心技术,具备可大规模部署的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据悉,目前,京东物流独狼系列无人车已在北京、天津、合肥、广州、深圳等国内近30座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覆盖社区、商圈的快递配送与揽收场景。
技术派方面,作为低速配送市场的领头羊,九识智能依托L4级全栈自研技术,通过“产品+服务”模式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目前,九识智能与快递行业巨头申通、极兔、韵达、圆通、中通、顺丰等展开长期合作,并为徐工汽车、国药器械、邮政集团、牧原集团、爸爸糖、金好来等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物流配送解决方案。
截至今日,九识智能已构建起覆盖全国200余城市的无人配送网络,累计安全运营里程突破2000万公里。
白犀牛无人车也是依托全栈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其核心技术基于BEV + Transformer架构,构建端到端的自动驾驶闭环系统。据悉,白犀牛的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公司无人配送车日活量达到5000台。
市场潜力
千亿规模还是镜中花?
2025年,深圳率先提出共建“无人物流测试阶段2.0时代”,目标年底落地1000台规模。目前,深圳市累计落地近400台车,开通线路670余条,已实现全市车辆标识统一。
深圳的探索,为无人物流车的落地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而一线城市实践的背后有一个共识,就是无人物流车是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车辆发展过程中,最具潜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场景。
东吴证券预测,到2030年,中国物流无人车市场空间有望达1800亿元以上。其中,末端配送场景预计贡献约60%的市场份额。
这并非空穴来风。按照当前城市物流人力结构估算,替代15%一线快递或外卖配送员(约60万名),即可释放数百亿人力成本;若加上设备、维护、平台服务、软件订阅等衍生业务,潜在收益更为可观。
但问题是:技术够不够成熟?法规够不够宽容?客户是否愿意为“无人”买单?
2025年的现实是,全国仍仅有不到30个城市开放测试,能实现千台级投放的企业不超过5家,真正跑出盈利模型的几乎为零。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千亿市场更像是一个缓慢释放的泡腾片:未来可期,但现实需要谨慎。
但是,未来是那个终将缓慢到来的确定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无人物流车不是终点,而是一次物流供应链末端进化的“中间路径”。
在中国这个物流大国,从干线无人化到末端“最后100米”的自动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人车只是其中最显眼的一环。它连接着仓网密度、平台调度、政策路权、AI调度能力等多重变量。
目前来看,无人物流车的意义不在于“完全取代人力”,而在于:成为“夜间低频+高波动场景”的冗余运力;在特定场景中为平台提升单位产出效率;验证“算法+履约”商业模式的技术闭环。
一位行业从业者曾形容:“无人车不是一个可以暴富的赛道,而是一个需要日拱一卒的信仰项目。”
如果说干线自动驾驶比的是AI的智力,那么末端配送的战争,比的就是谁能真正落地种种生活场景中的琐碎。未来已经在街头巷尾测试它的确定性,只是我们还不够敏感地意识到,它已经来了。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