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物流通天下

2007-03-20 10:42

 

   核心提示

  《福布斯》杂志去年发布了“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城市榜单”,上海、广州、宁波名列前三甲。国际调查机构看好宁波发展前景,理由其实很简单:宁波坐拥天然良港,形成了内外两个物流扇面。对外,宁波港的航线可以通达全球,对内,宁波运输线路几乎覆盖国内所有县市。依托港口优势,内外两个扇面无缝对接,推动物流业迅猛发展,宁波物流畅行天下,带来滚滚财富:2006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成为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战略的选择

  打开中国版图,在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会点上有一个东方大港———宁波港。

  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的距离均在1000海里以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

  这个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天然良港,曾经是历史上辉煌一时的五口通商口岸。在被冷落了一个多世纪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它的价值又得到了重新认识。当时,宁波市领导意识到:宁波发展的优势在港口,不能把港口仅仅看做一个货物集散地,而要把港口的开发建设融入全市发展的大盘子中,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走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道路,并作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重大发展战略。

  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的指导下,宁波在大兴港口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港口功能的比较优势,全力发展临港大工业。经过20多年努力,随着一大批临港大工业项目建成,宁波临港工业初步形成了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以能源、石化、钢铁、造纸、修造船为主体的沿海临港工业带,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浙江省临港重化工业集聚区。临港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以上。

  然而,当人们为宁波临港工业腾飞欢欣鼓舞之时,“电荒”、 “水荒”、 “地荒”在2003年一齐袭来,煤电油运等各种要素资源的供给紧张,使经济发展环境陷入了“成长中的烦恼”。这不只是出现在宁波、浙江,随后在全国也普遍显现。其实,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乃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成为战略的选择。

  宁波发展模式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是服务业。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服务业是继制造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10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力求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

  世界著名港口城市影响力的来源并不是工业,而是国际贸易。2004年,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宁波视察时就敏锐地提出,要把宁波建设成为“以现代物流为主的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战略设想。在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发展的十大服务业中,现代物流业首当其冲。这表明,依托深水良港优势积极打造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重点之一。

  坚实的步伐

  现代物流业对宁波而言,既熟悉而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基于港口服务,宁波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公路、铁路、内河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集疏运网络,云集了一批运输、仓储企业;

  讲陌生,是因为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发货、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是实现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毫无疑问,现代物流业既是我市的优势行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我市编制了《宁波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成立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物流集聚区块逐步形成。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海运业及相应的物流业务服务的企业近4000家,去年新增从事运输、仓储、货代、配送等物流业务的企业超过500家;培育了浙江中外运、金星、中通、海联、大港货柜等一大批在长三角及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同时,围绕港口服务、制造业基地建设、城乡配送等需求,逐步形成东部新城物流企业商务聚集区块、北仑镇海港口国际物流区块、余姚慈溪生产性物流服务区块及江北海运业聚集区块,产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港口物流优势凸显,海陆空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我市港口物流业得到迅猛发展,去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围绕港口物流服务,形成一个能够提供运输、仓储、配送、通关及相应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功能的完备性港口物流产业体系,与港口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态势;以口岸监管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大通关”工作全面推进,进一步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宁波电子口岸、宁波保税物流中心、宁波口岸“一站式”通关中心等一大批与港口配套服务相关的重大物流项目相继投入运作。同时,2005年宁波机场对外籍飞机开放正式获国务院批准,民航货运实现大幅度增长。

  三大支撑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商务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政策平台”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三大支撑平台。

  根据《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围绕“国际物流系统、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系统、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配送系统”三大系统,我市三大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在商务信息平台方面,依托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国际贸易平台、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结算中心等一大批项目建设,努力构筑一个综合展示、展览、采购、配送、金融、信息、物流、研发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综合平台,打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神经中枢”;在物流信息方面,从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枢纽及行业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等三个不同层面展开,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港口等物流枢纽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取得良好进展,保税物流中心投入1400多万元构筑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中心货物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在基础设施平台方面,立足于构筑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启动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