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企业的发展观与个人的发展观吻合起来,英雄有用武之地,同时还能得到足够的养家之资,大家自然就“老马恋栈”了。
可是,事业留人,必须给出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否则,出现事业天花板,人才流走必不可免。今年7月,玉柴成立了企业工程研究院,目标是建成世界顶级内燃机研究院,最终挺进世界前五强。
“我们的能力建设规划要从发动机扩展到与汽车相关的所有产品。”卓斌说,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保持人才激情,用长效机制留住人才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在研究院这个“玉柴的特区”里,将实行技术人员持股,研究院将建在南宁。晏平说:“这是玉柴在企业研发体制和研发机制上的一次革新,将对今后的发展起到更加强劲的推动力作用。”
研究院有科研人员360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56人,高级工程师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3人。就这样,通过做大事业平台的方式,部分解除了谢裕强的忧虑。
玉柴留住人才并使之保持激情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打通向上的台阶”:让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得到肯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平台。
不言而喻,大学毕业生机会相对多,但非大学生在玉柴也有机会。二发厂机加工的江明德,是一位技校毕业生,现在做代班。他工作努力,认为多学习技能,机会就会多,并且看到了“公司为每个人的攀升都创造了条件,比如,工段长只能从班组长中产生。”
然而,管理岗位总是有限的,而且还有的人就喜欢搞技术,不愿做管理,“向上的台阶”怎么覆盖这些人呢?铸造厂厂长梁成振有自己的招:“没有岗位有待遇”,即给这部分人另外加一个和管理岗位相当的系数。
强调个人能力,提供平台的同时,玉柴也花功夫培养人才,比如给大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玉柴培训中心主任万声兰介绍,每个到玉柴的人,就知道自己处在哪个位置,有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了达到目标位置,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若有欠缺,公司肯定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参加即可。
最近最受追捧的培训课程是配合公司的海外拓展战略开设的商务英语培训。刚被“挖”来的全面预算管理专家王炜,就参加了11月10日考口语的那期培训。“我来了3个月,已经参加了3个培训,其它两个是内燃机系统培训和关于排放问题培训。这个课补得及时有针对性。”来自广州的王炜对此赞不绝口。
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平台,玉柴的师傅们不怕“带会徒弟饿死师傅”。
玉柴的“蓝领宝贝”,冷加工厂维修中心机械师曾显林,60多岁了,是位高级技师,他就认为“师傅不会等着你来追上的”,师带徒是一种双赢,互相学习,大家都有提高。
梁成振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不教会徒弟,师傅就不能进步。他说,一个岗位离不开你并不是件好事,“提拔机会来了,因为你走不开,机会就会和你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