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柴集团探求自主技术支撑的国际化道路

2007-12-06 09:53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争夺资源配置权。“中国企业要做强做大,走国际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拥有自己的技术是背后的支撑。”晏平的语调变得激昂起来,“玉柴的这个发展过程,折射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制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饱受处于产业链低端之苦。

     符合欧Ⅲ以上排放标准的发动机,必须要使用电控系统,国内还没有成熟的供应商,整个市场被几个国外厂商控制。“有厂家希望我们提供欧Ⅳ发动机,但国外公司提供的电控系统就那么多,而且指定了只能用在北京和杭州公交项目上,我们无能为力。”采访中冯静无奈地说。

     玉柴做的是发动机整机的设计开发,博世是发动机燃油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之一。“国外做了几十年,技术积累非常丰富,赶上很不容易。”尽管如此,玉柴一直都在注意培育国内供应商,同时也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

    “技术上难不难不是重点,关键是要去做,去积累。”这是卓斌一贯的关于自主创新的主张。“我们先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然后再从几个点上去超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英国的卓斌便开始接触当时最先进的内燃机电控技术。回国后,第一个项目又是玉柴提供的,所以当玉柴前瞻性地决定发展电控技术,请他选择在上海交大做还是来玉柴做时,时任上海交大首席教授的卓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落户玉柴,还把半个研究所的力量都带来了。

     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中,以最快的速度从国外合作厂商得到产品,形成生产能力,迅速占领市场,并轻松获取利润,这是资本的理性选择。于是,大多数发动机厂家都搞“交钥匙”工程,即向国外厂商定制产品,人家设计完成后,连图纸带样机一并交付,中国厂商照图生产就是。

     玉柴采取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式:把国外公司定义为硬件供应商,发动机的设计开发由自己独立完成,为此,玉柴电控部的技术人员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匹配标定技术的确定。

     那段时间,除了经常通宵加班外,他们还两度到中国最北的漠河,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中完成耐寒试验。“吃苦并不难,最大的困难在于公司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当时可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全部标定是什么。”卓斌回忆说,公司面临实实在在的压力:委托国外公司做匹配标定,仅一个车型的费用就上千万元,没有整车厂做依托的玉柴,产品线丰富,在这个上面的投入将是天文数字,竞争力肯定要被削弱;自己做,有可能失败,一年的时间,损失无从追回。

     当然,卓斌的团队没有让人失望,玉柴成为国内惟一一家可以独立进行整车电控集成和标定的厂家。没有整车厂做依托的玉柴,由此可以向任何一个整车厂提供优秀的整车匹配服务,并实现整车厂的个性化、菜单式功能要求,竞争力陡然增强了很多。

     “像这样的产品集成创新对玉柴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只有完成技术创新,掌握一批原创性的专有技术,拥有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企业才能不败。”为此,卓斌他们还开发了电控柴油机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先在计算机上设计一个整车模型,控制器、发动机、整车形成一个闭环,除控制器是实物运行外,其余的全由计算机模拟,使发动机就像在整车中实际运行一样。

     “说起来很简单,其实难度很大,要想通过这个环节了解控制器,必须做到整车模型绝对精确。”玉柴是国内柴油机行业中惟一拥有这一技术的厂家。

     “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后,我们还选择从控制器上突破,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卓斌介绍,通过两个863项目,玉柴建立了控制器方面的技术能力,明年底就能拿出样件。

     “这就意味着我们接近了国外公司最核心的技术秘密。有了自己的控制器后,就能为用户匹配人性化的发动机性能。受制于国内机械加工能力的影响,国外公司供货能力不足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影响将大大减少。”

     从卓斌平静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尽管国外大公司已经形成技术垄断,但中国企业依然能够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技术消化,集成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从点上突破,开发出自己的原创性专有技术。

     “中国制造”怎样变身“中国创造”?“只要去做,每个企业都能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从产业链低端向上攀升的可行路径。”晏平信心满满。

     一个岗位离不开你并不是件好事,“提拔机会来了,因为你走不开,机会就会和你擦肩而过。”

     就这样,沿着自己的技术路线,玉柴总能走在前面:在国内绝大部分发动机产品还在升级欧Ⅰ的时候,玉柴已经全面完成达标欧Ⅱ并率先推出国内第一台达标欧Ⅲ的发动机,比同行整整早了三年多;其它发动机厂刚刚开始推出欧Ⅲ产品时,玉柴的欧Ⅲ产品已经大批量使用;2006年,玉柴满足欧Ⅳ排放标准的发动机面世,标志着玉柴在技术上已经同步国际,领先国内;今年3月,玉柴低排放电控柴油轿车开发与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玉柴集团,广西玉林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中小型工程机械生产出??市,没有机场,文化娱乐设施缺乏。

     可是,就是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够聚集业内顶尖人才?“玉柴不会让人一见钟情,一旦了解却会深深爱上。”这是主管人力资源的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谢裕强的名言。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来玉柴是因为这里待遇好。”在玉柴发动机一厂总装生产线上,一位来自广东的普通工人的大白话也是大实话。谢裕强到各地“抢人”时从来都要强调:“玉柴的收入是行业里最高的。”晏平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数字:“玉柴的工资成本要高出行业水平的20%,关键岗位还要更高。”这应该算玉柴为地处偏僻而不得不付出的额外代价。

     “为了留住人才,玉柴能够给房给车。当其它企业能给得更多呢?再加上地理位置有优势呢?”谢裕强有些忧虑地说。

     技术中心的叶双超、李楷、杨群都是2005年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一致的看法是“来玉柴能学到东西,可以自己做设计图,如果工作只是在别人的图纸上修修改改,看图安排生产就太没有意思了,企业也要有自己的人格。”

     3位小伙子的这种感受,契合了卓斌、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