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王笑京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王笑京在大会上发言。
以下文字实录:
王笑京:今天下午非常感谢电子学会,也非常感谢邬院士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向各位报告有关智能交通的情况。
智能交通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天天面对滚滚车流,这可能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遇到的东西,我们所有在座的都是交通的参与者,我们所有在座的都是交通方面有发言资格的人。所以交通的问题,大家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都会在自己的角度,对每一个城市的交通,对每一条高速公路的交通,对每一个小区的组织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对一个大的问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来的。所以交通的问题是一个很难解决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尽管我们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的基础设施,我们的车辆,我们的交通组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大家提出很多不满意的意见。
对于互联网我一直在关注,很多准家都在讲,把物联网用在交通当中,把所有的汽车都变成可以识别,可以管理的实体,是否就可以解决我们的交通问题了呢?其实我们当前的交通,是一个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在这样一个矛盾过程当中,如何去破戒它,是我们今天大家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否把所有的车辆都放在一个系统当中,是否可控的,我们的交通问题就解决了呢?我们设想一个阶段的情况,在我们每天下班的时候,我们的道路上如果说,道路资源已经没有了,我们如何调节呢?我们有调节的空间和余地呢?所以今天北京市的交通就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今天的交通是现有已有资源的情况下,对各个方向需要进行交通服务的人,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相应的分配,所以就有堵车。我们是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怎么更有效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更有效的提高我们车辆的利用效率。给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更方便出行环境。这是智能交通要做的事情。
对于我们当前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共同解决。对于城市化,对于成为的交通基础设施,我们肯定还是要继续进行建设。但是在现有资源有限,资金有限,环境条件有所限制的条件下,我们使已有的基础设施发挥更大的效率,这是我们管理技术要解决的。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
智能交通在历史上,如果按照1994年第一次世界大会来说,已经走过了将近18年。现在智能交通已经在全世界各地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在我们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当中,现在最好最大的不停车系统在日本,已经有了4300万的用户,而日本的车辆有6千万到7千万,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日本的收费系统。
日本的导航系统有动态导航信息系统超过三千万用户,这也是世界上有动态导航独一无二的大系统。日本的商业模式比较有特色,而且与它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得益,老百姓得益,产业界得益。对于智能交通下一步的发展,我们交通运输部正在我们做新一代的智能发展战略。
新一代的智能发展战略,是在我们国家前一段的工作基础上使用的。前一阶段我们跟踪世界还是比较早的,就像我们说物联网,大家刚有苗头就开始跟踪,中国的跟踪也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的。那个时候我们中国是以跟踪为主。到了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做了一些试点,到了十一五期间有了大规模的应用,有几个典型的系统,可以体会到。首推第一个北京交通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奥运会期间,保证了整个奥运会的顺利举行。当然北京也实施了现行措施,确实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座的有很多北京的居民,你们现在每一天都能够在大街上享受到动态交通信息的服务,比如路侧交通信息显示装置,比如说有一部分有交通信息的导航设备。比如说你们可以使用我们的交通IC卡乘坐公共汽车。对于有驾照的人来讲,在北京市任何一个有电脑终端的交通,或者警察管理部门,你们可以办理车务手续。前两天也开始了,在了邮局也可以办理车务手续。这是北京的智能交通系统。
在十一五期间,在上海世博会,广州的亚运会都有智能大型活动。在上海世博会,大家有一个体会,持续了180多天。有七千多万人次参加世博会,世博会期间是没有进行交通限行的。而动态的交通服务,动态的交通组织,良好的换乘服务,为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提供了一次重要的支撑,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交通的应用。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还举办了大型的智能开发项目,有联网不停车收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发了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不停车收费系统,而且发布了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应有规范。在08年抢在奥运会之前,我们正式向社会提供服务。这项工作实施三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截止去年我们已经有22个省开通了停车不收费系统。我们全国到现在已经有超过各类不停车收费业务。这是我们国家在智能交通领域唯一大规模的智能交通系统。为我们建立全国覆盖网的超高速区域居于网,所有道路的数据交换系统,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条件。
智能交通走过了很年,但是不叫这个词,真正用这个词是1994年。实际上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智能进行了结构体系设计。我们交通部当时时在05年的时候专门翻译了资料,我们制定95计划的时候,是其中的一项计划内容。大家可以看,已经考虑到通信的问题,考虑到车辆的识别问题,考虑路和车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考虑了我们车和车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所以可以告诉大家,把这些东西用在交通系统里,进行完整的设计,在国际智能交通界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
这里还有一个情况给大家稍微回顾一下,我国在这个领域当中,坚持长期,坚持车路系统,或者车车系统的研究,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已经接近实用。真正国际上做到什么程度了,我们给大家介绍一点东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智能车路系统,到智能车辆的系统,到车路继集成系统,美国通过十多年走过这样的路程,在2008年的时候,就进行了车路和车车合作系统的实验。
在去年奥兰多举办的世界智能交通大会上,就专门对车和车之间的数据交互,也可以说是我们大家说的车联网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但是这个实验演示告诉大家,可不是一个厂商在做,是我们大家能够见到的所有的汽车厂商,通用、福特、尼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