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汽车业界,互联网大厂跨界造车逐渐分化出两条清晰的路径:轻资产赋能模式,以华为为代表,不直接参与制造,而是凭借自身在技术、数据、渠道或生态方面的优势,为传统车企赋能。重资产自研模式,以小米为代表,全链条投入整车制造,掌控从研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资金投入大、周期长,但有利于构建完整的能力体系和生态闭环。
就小米与京东来说,前者用极致性价比打造爆品,主打科技感,走的是产品驱动路线;后者则用供应链整合资源,主打场景化服务,走的是生态驱动路线,并且因为没有制造的羁绊,能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优势——用户体验和生态构建等。
二、产链各异
在当下,“造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京东目前并未涉及车辆的制造环节,只给另两位合作方提供大量的用户数据,作为制造指导,这与通常理解中的下场“造车”有距离。
而从广义上来说,从一个汽车全周期来看,从现代汽车的生态来看,京东的确在造车,而且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并推出自己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媒体据此解读为京东正式进军汽车业的原因所在。

从现在意义上来说,造车的产业链延长了,造车,不仅是整车的制造和卖车,而且包括背后的金融、物流和售后,更为重要的是前端消费者数据——用户消费者洞察。
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购物网站之一,京东拥有超过6亿的消费者、2亿多车主用户,其中新能源用户数700多万;还有京东物流在全国30个城市部署超数百无人配送车,累计路测数据达200万公里;这些真实场景积累的海量数据,成为京东进入汽车领域的宝贵资源,也为与广汽与宁德时代这汽车界王牌企业联合提供了底气。
难怪广汽董事长冯兴亚强调,以技术参数为导向的造车思维已经不适应当下,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加速迈向用户服务型企业。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不仅是制造工艺的竞争,更是用户体验和生态服务的竞争。与京东的合作,使广汽能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
京东造车,是下的一盘大棋,不仅能更深度地参与汽车行业,优化供应链效率,并巩固其在电商领域的竞争优势,更创新了“以需定产”的定制化造车模式,以满足用户对汽车消费的多元化诉求,尤其是年轻用户。
京东除在前端为造车提供用户调研、用户洞察外,购车前的试乘试驾、售前咨询,也都由京东来提供。新车上市后,“标准版车型”还要和京东养车相结合,提供“车衣定制”“车品配装”“养护加持”等服务,完成从销售到使用、保养的全生命周期闭环。这标志着,经过10年的磨砺,京东终于打通了从造车、卖车到养车的全流程产业链。
其实,京东除与广汽联合造车外,也与多家车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比如,牵手比亚迪、东风车企,提升其零部件管理与物流体系的效率;联合长安汽车集团,在零售渠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物流等方面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出行体验。
从产业链角度说,京东贡献用户洞察和销售渠道,广汽完成整车制造和资质完善,宁德时代则提供核心电池,充分发挥了各方的专业优势,织就一张从造车、选车到用车、再到换车的全周期生态网,也降低了个体的风险和投入。
这一造车模式,既是对自身优势的坚守,也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如今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已经成熟,广汽、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能提供足够好的硬件,京东只需要做好“需求定义” 和 “服务链接”,就能在造车上脱颖而出,不需要在内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上去拼资金,品牌,只需在服务和供应链能力发力,而三家头部企业的融合造车,自然会形成极大的品牌知名度。
从产业链角度来说,小米凭借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重资产投入,而完建自己的汽车产业体系;而京东以轻资产模式切入汽车领域,通过赋能而完善汽车产品的生态,展示了独特的技术融合和创新的消费模式,不仅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京东一直定位的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和服务公司,这种定位决定了京东不会轻易进入重资产的制造业领域,而是会聚焦于自己擅长的供应链管理、用户运营和渠道建设,所以在造车这件事上也没有违背这一初衷。
当年,京东靠物流和供应链成为电商行业巨头,这次的造车,也是沿续的这一路线,宁德时代的电池以贵著称,广汽的主力车型都在15万以上,在京东的主导下,却推出国民级好车,10万以下,其实就是价格降维,这是京东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供应链优势,将成本打下来。
京东用供应链优势整合贴牌,赚的是渠道垄断的利润,京东从一开始就没把汽车当作独立产品,而是将其纳入“大消费生态” 的一部分,用已有的供应链和服务能力,实现其成功。
新能源汽车一直被诟病的售后服务问题,京东养车庞大的线下网络,近3000家京东门店和超4万家合作门店,以及京东汽车改装大店、自营贴膜工厂等,与宁德时代的电池维保服务相结合,能够共同啃下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这块数千亿市值的大蛋糕,形成形成 “买车 - 用车 - 复购” 的闭环。
基于对电动车的未来“行业预测”,刘强东认为,电动车将变得像电脑一样标准化、组件化,修车将不再需要传统4S店,只要更换故障模块即可。
于是,当传统4S店还在靠配件差价维持高利润时,京东凭借自己的供应链能力实现了规模化采购和高效配送。2025年初,京东养车就升级以旧换新补贴,覆盖轮胎、机油等全品类,消费者可享10%折扣。
基于用户需求,京东重构消费场景,通过全渠道零售能力推动销售体系变革,优化服务体验。打造的一站配齐的汽车消费新体验,需要供应链助力,“一站式配齐”的本质,就是把4S店的加价套路提前互联网化。
京东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可控”。未来,新车的零部件配送、乃至整车物流,都可以被纳入汽车生态高效网络中;买车如果分期支付,京东金融也可以给予支持。
造车,归根结底是要本身的产品力得到用户的认可,京东三方,共同的目标是所造的车将在安全性、电池与补能、用车配套服务和价格等方面实现突破,但这个大目标下,三方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目标。
拿宁德时代来说,就是要以此为抓手,落地其车电分离生态的宏愿。京东推出的车型,一个特点是换电,用的是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技术,换电,通俗地说,将传统电动车的一体式大电池包拆解为多个独立小型电池模块,单块约26.5kWh,用户可根据出行需求自由组合电池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