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随着互联网大厂发展成庞然大物,公司内部的文化也发生了改变,初创时期令人骄傲的同学文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向战功文化过渡,内部甚至还出现了“山头林立”的问题。
庞大科技帝国内部的运作细节——即便是创始人,也必须面对根深蒂固的流程和官僚主义。有时候,解决人的问题,远比解决技术问题要复杂得多。
不久前,一封阿里离职员工写给阿里的内部信,在网上曝光,回忆阿里往昔辉煌岁月,并直指阿里患上了“大公司病”。马云称写得很好,据报道称,阿里云的销售在对接政务云市场客户时,不像是去找客户合作的,更像是去视察工作的,于是,阿里的高管们重回象征着阿里创业精神的“湖畔小屋”——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1999年回到杭州后创业的地方,汲取力量。
创始人回归的核心目的是让公司重回增长,并建立良好、可传承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据说,不少车企选择成都作为新车发布会地点,源于对"成功之都"寓意的追捧,所谓"玄学",更多是给商业决策披上文化外衣,真正决定成败的,或许仍是产品力而非风水师的卦象。
技术与创新,这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的确是根本。技术和创新是是互联网行业不变的常量,以科技创新驱动长期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推出创新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才是最新鲜、最有价值的。
大佬的回归,要以创业心态开启新征程,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说:“在资本推动下,不少企业选择走捷径,倾向于抄袭和复制,而非自主研发。”曾毓群提到:创新是需要烧钱的,问题是,如果人人都想走捷径,谁来做创新?
在生成式AI时代,大厂的“科技属性”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互联网大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基座大模型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展,因此,互联网大厂必须成为科技公司,而不仅仅是喊口号。
从研发投入上,可见大厂们技术创新的力度,有人统计了中国前8家互联网大厂2020年到2023年的研发投入,总体增长幅度为46%,高于同时期公司总净利润增长了24%。
除了技术创新,还需要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刘强东直言要“每年推出一个创新业务”,京东正推进稳定币等6个新项目,马云借吴泳铭之口喊出“阿里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
有时,应用创新更为重要,比如阿里,地图工具正以惊人的速度商业化,9月10日上线的“高德扫街榜”首日活跃用户破4000万,通过UGC测评和商家信息整合,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补上最后一块拼图。
结语:中国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创始人先后归位,不只是一次战略的转身,更像是一个周期终结后的重新出发,流量红利消退、消费意愿疲软、增长神话崩塌,留给企业的,唯有创始人才具有“再造”的可能。
当大佬们回归的脚步声再次响起时,人们有理由相信,创业精神遇上生态协同的时代,那个曾经定义中国互联网格局的巨头大佬们,正在用新的书法再写中国互联网行业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