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拉美和非洲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提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离不开非洲与拉丁美洲。中非合作、中拉合作进入了新时代,在经济、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更多、合作更深。在拉美、非洲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中方是重要的参与者,以新的历史机遇为起点,中拉交通合作驶上了“快车道”。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中西非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深水港;中国铁建承建的智利5号公路塔尔卡-奇廉段项目,推动智利南北地区互联互通;中国首次出口阿根廷的新能源轻轨列车于2023年9月从江苏南通出海,是该国首个锂电驱动的新能源轨道交通产品。在阿根廷北部粮食产区,中企参与改造升级后的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串联起内陆省份和港口城市,运输效率显著提升、物流成本明显缩减。在一带一路共建背景下,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将与我国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打造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拉丁美洲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物流经过10余年的探索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要再接再厉。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互为依存,联动发展,因此,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我国物流业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物流布局、物流模式、物流标准上,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构建良好的国际物流系统。“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交通物流也要细化,“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升级有了新的模式与路径,从过去追求规模要素驱动向质量整合创新要素驱动发展转变,释放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经过十年的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实现由“量”到“质”的提升,普通货物向高附加值货物过渡,物流运送能力也要高端化,这需要物流技术的赋能,例如,中欧班列的运输技术不断提升,穿越极寒的西伯利亚,走过炎热的吐鲁番,温差40多摄氏度,运送的货品依然能够纤毫无伤。再比如,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集装箱中心站和口岸实现了铁路设备和货物装卸设施现代化、装卸自动化。强化“一带一路”物流保障能力,应以技术标准为先,按照与沿线国家的产能与经贸合作要求,共建物流技术体系,包括港口、铁路、管网等设施规模与技术等级、物流装备技术性能、跨国物流运行规程、国际规则标准等。
“一带一路”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技术创新融合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来说,我国物流业的国际服务标准尚未统一,很难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物流服务提供统一规范。因此,加强物流与基础设施建设规则和标准体系的相互兼容,参与制定国际物流规则,形成一套完善的国际物流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结语:一带一路,关键词是“通”,以设施联通为基础,以贸易畅通为纽带,以政策沟通,资金融通为方式,达到民心相通,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亚欧大地上奔行在铁路上的列车,非洲大陆上驰骋在公路上的汽车,蓝天上联通各国的空中航班,太平洋里劈波斩浪的货轮,成为我国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