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位汽车行业官员称,这只是一种姿态,没人愿意和中国打一场针锋相对的贸易战,这将导致大众汽车破产。德国汽车企业高管明确表示,任何关税升级都将适得其反。欧盟其他成员国也担心双反调查会引发与中国的全面贸易冲突。中国汽车行业与相关部门,对欧盟的双反调查并非全无准备,中国的反制措施,包括对来自欧洲的汽车也加征关税,这将对许多欧洲品牌产生毁灭性影响,此外,中国还可以限制对欧出口欧洲汽车公司需要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比如镓与锗。当然,如果应付不当,此举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效仿,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展开双反调查。进一步说,欧盟的调查,可反向助攻中国车企深度出海,就像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所加的双反一样,反而促进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欧盟的调查,是中国车企完善自我的过程,终端售价不是它重点考虑是否形成反倾销的原因,不要单纯从价格去规避,还是要从企业内在透明度去对待欧洲反倾销调查。欧盟此次的限制措施,反而会为中国企业加速“深度出海”提供助力,例如直接在当地建厂及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进一步实现本地化。汽车公司发展很难一步到位,都是从整车出口再到海外建厂,只有通过各种渗透才能到全球去,德系、日系渗透到中国也是要跟中国企业合作,不可能都是进口。中国车企还是要用各种模式出海,要不拘一格用各种方式获得市场份额,多种模式并存才有可能走向世界。中国车企不是去征服,而是去融入世界,即使是竞争对手也可以有很多合作双赢的事情,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一个确定的结果是倒逼中国车企加速海外建厂,上汽、比亚迪、长城等头部车企已经在紧锣密鼓准备欧洲本地化生产。当然,中国新能源车企还有许多不足地方需改进,中国汽车国标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认证制度尚未与国际接轨、中国车企想要从传统贸易模式向海外事业发展模式转变,提升配套供应链自主性和品牌影响力。
汽车出海是一项系统工程,进军海外市场,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道路交通条件,很多情况与国内完全不同,汽车的配置也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应性调整。比如,俄罗斯冬季漫长寒冷,低温可达零下30度;中东等热带地区,温度太高,需要根据工况做特殊的标定。汽车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还需要庞大的销售网络,比亚迪依靠全国近3000家经销商将车卖到全国各地。但在海外,几乎所有的车企都需要重建销售网络。结语:新能源时代,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实现了反超,不过,海外市场并不会比国内市场更容易,这几乎是所有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的共识,但所有人更清楚的是,这是必须抓住的一次反超机会。
我们相信,中国汽车产品经历各种打压后,在出海实践中探索出双赢的模式,有朝一日,也会赢得全球公认的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