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美国掀起的“断链”风潮,逆全球化下,我们需要拥抱“第三次开放”,引领全球化。港口作为连接中外的枢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港口作为经济脉动的“晴雨表”,作为重要枢纽、高端产业创新的集聚区、国家对外开放的引领区,将以港口和自贸区建设的方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外界普遍认为港口与航运业比较传统、保守,其实,我国港航业积极拥抱创新,勇于求变,在航运竞争力、科技创新水平、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什么是新发展格局,就是双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港口和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先行示范作用,能够通过推动高端要素高效集聚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港口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战略资源、重要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所在,对集聚高端要素资源能产生突出贡献,是实现经济循环和产业关联畅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港口作为自贸区货物进出的关键环节及核心功能区,被赋予更大的先行先试自主权,加快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增强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能力。港口和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枢纽平台作用,能够通过大宗商品科学配置提升国际定价权、主动权。我国是大宗商品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贸易大国,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定价基准依赖于国际现货指数和场外市场报价。我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大型经济体,迫切需要提升大宗商品配置能力,畅通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各环节,形成全产业链闭环,增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大宗商品需求量相匹配的定价权。通过港口与自贸区建设,培育全球能源资源保障基地,探索大宗商品收储、轮换、动用机制新范式,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体系的基础和条件,通过精准刻画大宗商品贸易的变化水平,把港口“晴雨表”“反应器”作用具象化,在赢得国际定价权、话语权、主动权中更好发挥港口和自贸试验区的枢纽平台作用。港口和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内外联通作用,能够通过物流快捷通达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而实现国内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关键是要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宁波,千百年来就是港城,海丝的起点城市。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所在地的北仑,同时还承载着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正是两大优势的融合之地。如果说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那么,开放应当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只有把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这两个作用都发挥到极致,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港口和自贸试验区在经济发展中位于基础性、枢纽性地位,将区位优势与开放优势相融合,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战略格局。当前的主要方向是建设新型国际贸易枢纽,高水平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塑造综合保税区竞争新优势,强化新型国际贸易枢纽功能。
三、港口与绿色生态我国有广阔的海岸线,浩瀚的海洋水面,需要向海洋大国迈进,在这一跨世纪大变革的迈进过程中,港航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新主题。
从大的方面说,我国目前在国际航运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国际海事组织中影响力巨大,能够通过加强与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其他国际航运公会成员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航运排放,共同塑造全球航运业的未来。就我国来说,首先是港口建设中的绿色化。为应对经济波动以及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需要港口基础设施保持一定冗余能力,因此,港品建设“十四五”仍将保持适度发展,因此,要统筹港口建设与科学用海的关系,在落实湿地和环境保护政策下建设港口。港口码头泊位项目虽然关系到国计民生,但要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践行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环境的破坏具有不可逆性,在解决港口建设与实现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间形成动态的平衡,真正做到科学用海、生态用海、集约用海。长江沿线适宜建港的岸线资源已所剩不多,特别是深水岸线更为稀缺,因此,港口建设原则是少动资源多挖潜,以码头提等级为主,通过智能改造,凸显低成本、高效率、绿色发展优势,打造森林绿色生态港、智慧智能科技港。当前,港口绿色低碳的建设是与智慧化同步融合进行的,探索“智慧零碳”,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将“智慧”与“绿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港航物流新生态,打造韧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创新升级供应链,提升全球竞争力。码头设施设备采用电力驱动,由“风光储荷一体化”系统实现绿电自主供应,并全部采用环保材料、节能工艺,从而使码头运营全过程零碳排放成为可能。具体的作法有:推进岸电建设,岸电是降低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在船舶靠泊期间,与以往消耗燃油发电这一方式相比,使用岸电将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拿天津港南疆港区码头为例,2022年全年,岸电使用船舶为548余艘次,用电量达169万度,实现硫排放减少约25吨,碳排放减少约459吨。2023年至今,岸电使用船舶达到302艘次,用电量为89万度,实现硫排放减少约13吨,碳排放减少约242吨。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沿江沿海港口不断推进改善保护水环境。具体的做法有,提升船舶污染物监管能力,从只是简单查看船舶燃油单证到能够对船舶燃油实验室送检,再到配备船舶燃油快速检测设备,再到目前具备船舶岸基尾气遥测技术、便携式船舶尾气监测设备、船舶能耗查询系统,船舶大气污染监测、检测能力持续提升。
提升联合监管能力,做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协同响应,督促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过程零污染、零排放。近年来,我国港口按下环境保护加速键,持续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四、港口与智慧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