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惠济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果蔬、肉类、乳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显著增长。日前,《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发布,把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等多项要求。围绕这一话题,我们特邀专家进行解读阐释。
1 优化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的切实之举
记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对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作出了部署。如何理解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这一概念?加快推进这项设施建设,对促进“三农”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有什么深远意义?
于晓胜:冷链(ColdChain,GB/T18354-2021物流术语),是指根据物品特性,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使物品始终处于保持其品质所需温度环境的物流技术与组织系统。对于农产品而言,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温度护航。其温度从果蔬、花卉、乳制品等的冷藏区间(0°C—10°C),到肉类、冷饮等的冰温保鲜区间(-2°C—0°C),再到速冻食品、低温水产品的冷冻区间(-18°C以下),全程保证质量安全,减少腐烂损耗。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是实现全程冷链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实现农产品在采收预冷、产后贮藏、加工、集散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温度控制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损耗,保持农产品品质。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衔接农业生产,服务居民消费,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牵引性工程,也是保障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法宝,加快这项设施建设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补齐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产地预冷、田头市场、贮藏保鲜设施体系,能够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补齐“最初一公里”短板。健全销地冷链分拨配送设施体系,能够优化城乡冷链物流存量设施布局,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堵点。
优化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形成农产品流通的“蓄水池”,能够延长农产品保鲜期,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依托田头市场,拓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新鲜直供等销售渠道,能够实现择期、错峰、跨季销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推动农产品消费升级,促进农业增效。高质量农产品上行,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质优物美农产品的需求,拓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功能,培育田头市场、田头工厂、集散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放大产业规模和外溢效应。
2 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不断完善
记者: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省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情况。
于晓胜: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河南立足省情,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服务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集中连片、多点开花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冷链规模稳定增长。2021年,全省蔬菜、肉类、乳制品、水果等主要冷链产品产量为9742.27万吨,重点行业冷链物流总额达到2266亿元,增长10%,冷链物流货运量达到7056万吨,增长12%。速冻食品、鲜肉及肉制品分别占全国产量的七成和一成左右,向省外输出比例分别在60%和50%左右,冷链流通规模位居中西部前列。
冷链物流网络初步形成。郑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一批冷链物流专业园区加速发展,标准化、智能化冷库建设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建成投用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冷链产品指定口岸,“一中心、多节点、全覆盖”的冷链物流网络初步形成。初步估算,截至2021年底,全省冷库总容量超过11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冷藏车保有量突破2.3万辆,增长12%。累计建成121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3万多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物流服务网点覆盖全部乡镇,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90%。
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按照“产地初加工、产地冷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循序渐进推动设施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效。积极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规范有效实施,截至2019年,累计投资20多亿元,相继在79个县(市)实施冷链物流建设,共建设产地初加工冷链设施6627个,烘干能力41.89万吨。2020年省财政共安排近6000万元、市县级财政投入近5亿元资金支持全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0亿元以上,在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开展冷链物流设施建设。2021年高质量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截至2021年底,全省立项项目1765个,中央财政投入3.9798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约15亿元,完工1692个,建成库容约86万立方米。
3 冷链流通率和设施质量仍有待提升
记者:在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方面,我省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
于晓胜:长期以来,农产品流通呈现跨地域、反季节的特征,“卖难买贵”“腐损浪费”等问题干扰着农业生产,损害了消费者和农民的利益。我省农产品冷链设施总量明显不足,“断链”“缺链”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面临诸多困境。
设施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同质化低价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不同品类间冷链水平差异明显。肉类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多,果蔬类设施少;城市经营性设施多,产地加工型设施少;大中型设施多,批发零售终端设施少;自建自用设施多,专业第三方社会化设施少。
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普及率较低。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初级农产品流通大多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70%以上果蔬未进行预冷就进入流通环节,冷链运输过程中断链情况时有发生,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隐患。果蔬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率在25%—30%,损腐浪费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