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成功的模式、成熟的做法经验,特别是先进的理念、先进的设计思路,可为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设计提供借鉴。社会物流做为应急物流的中流砥柱有天然的优势:
一是应急物流协调组织大多是在灾害发生时临时抽调组成临时机构,不利于有效协调、沟通和整合,而社会物流有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久经考验的优化能力,能确保应急物资快速准确运抵目的地并及时配送到急需应急物资的单位或个人。
二是社会物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与经验来应对突出事件,应急物流有两大特点:物资需求大,时间紧,而社会物流,尤其是物流头部企业,经过了6.18,双11的物流需求峰值洗礼,能较好应对突然爆发的物流需求。
三是物流枢纽是物资运输的核心节点和应急物流的关键保证,物资到达民航、铁路货运枢纽后,通过与道路货运、城市配送等的高效衔接,使需要的应急物资以最短的时间送达需求者手中,这其中需要社会物流承担重要责任。
例如:应急运力调配尤其是应急物资中转场站分拨转运处理能力及末端分发配送能力不足,导致急需物资不能及时送达和分发配送,而社会物流有足够的分拨能力和最后一公里能力来完成这一任务。
四是社会物流有较好的信息大数据平台,可对应急物资需求及生产、储备、采购供应、捐赠等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及时与应急物流供给信息有效共享、对接和匹配,避兔应急物资物流指挥调度及运行忙乱、低效。
五是社会物流技术从大的方面上说,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信息六大技术领域,而每一技术领域,又包含一系列的技术群。如物流信息技术就包括计算机、数据处理、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众多技术,应急物流虽有其特殊性和特殊的技术要求,但也有或者大部分可以采用通用的技术。
六是从更加中长期的角度来说,应急物流其流程是生产、采购、调配和供应,这就需要提升现代供应链水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一体化协同水平,从而提升风险应对和应急保障能力,这和社会物流追求的综合服务商、全供应链物流的目标不谋而合。
物流业一手托起生产端,一手联通消费端,把上下游紧密衔接在一起,不仅联接供应链产业链,更为重要的是发挥着双向催化的重要作用,促使供应链产业链加快运转。
总之,应急物流应发挥社会物流企业的作用,对现有社会物流进行资源挖潜升级,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应急物流产业脱胎于传统物流产业,但又不同于传统物流产业,应急物流作为一般物流活动的特殊存在形式,应急物流与物流产业活动的交叉和渗透较深,社会物流要做好“平急结合”。
应急物流与平时物流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平时物流的能力提高,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场景下的应急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应急物流的实践对促进物流业整体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具有反馈作用,将应急物流高效运行机制转化为平时高效运行能力。
三、应急物流新趋势——军民融合
事实上,物流与政治军事从来就密不可分,“物流”与“后勤”在英文中本就是同一个词——“logistics”。前几年的联邦快递“错投”华为包裹事件,让我们看到物流背后国家利益博弈的一面。
一般认为,现代物流源于美国二战后的军事后勤,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军事物流观念。
有人把物流比作经济生活的动脉,它承载着整个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军事物流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物流需要满足军队平时与战时需要的物流活动,而战时物流是应急物流的一个重要分项,因此,应急物流的一个重要新趋势就是军民融合。
中国的物流体系已经是一个遍布全球的大系统、大网络,积累了从产业链、供应链到消费链和创新链的丰富而深厚的资源,是建设我军现代军事物流体系的重要依托和优先选项。军事物流与地方物流在系统结构、运作机理、服务功能和服务目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通性。
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后勤保障任务越来越繁重,仅仅依靠军队自身的物流保障力量难以满足军队建设和战时保障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
建立平战结合、军民共用、集指挥、调度、管理于一体的物流信息系统,可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物流就是军民融合的物流。
现代军事物流依托现代社会物流体系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网络体系,实现军事物流体系的重塑升级。
对于战时物流来说,首先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而现代战争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直接从事作战的人越来越少,从事保障的人越来越多;二是军队编制内从事保障的人越来越少,运用社会力量从事保障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美军强调,在一定程度上作战是后勤,后勤也是作战。
美军在历次战争中都十分注重动员和利用民间物流资源,这也是物流业与国家利益密不可分的体现,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将物流潜力转化为保障力和战斗力,是战时物流对军民融合物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