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力规模角度来看,对于即时配送网络来讲,运力规模与管理效率直接影响订单的履约效率与服务质量。而运力规模又往往与网络的订单规模相辅相成,毕竟订单与收益直接挂钩。这也意味着当前众包为主的运力模式下,运力主要集中于美团、饿了么、达达等订单密度相对高的网络。
与此同时,即时配送网络头部玩家正在通过资产复用来增加订单规模。比如美团试水美团买菜业务、阿里收购点我达、达达与京东业务的融合等。
相对而言,单纯靠提供运力服务的诸如顺丰同城、闪送、UU 跑腿等,则会基于订单密度逐渐失陷于运力之争。
3)数字化之争
关于数字化之争,达达集团创始人兼CEO蒯佳祺曾表达过一个观点:中国电商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即最初库存在几千公里外,要好几天才能送达的“远距电商”;库存来到城市100公里内的仓库,当日或次日就能送达的“近距电商”;以及,今天的第三个阶段——“微距电商”,也就是即时零售,库存距离消费者只有几公里,履约在1小时内就能完成。
也就是说,电商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快递,第二阶段是仓配,第三阶段,即时配送正在成为电商向传统零售渗透的“第三条腿”。
大型商超如沃尔玛、物美、大润发等都在试图通过数字化方式应对消费者需求,比如,物美通过自建多点平台实现数字化之路。而这种方式毕竟考验资本实力、研发能力、行业熟悉度等。
基于此,布局零售市场多年的达达在 2021 年发力,发布即时配送 SaaS 系统达达智配,为商家提供更智能化的管理服务,以及更精细化的数据运营,从而助力商家提升配送服务效率和骑士人效。
可以看到,对于外卖场景的 B2C 服务,即时配送网络往往与流量打包出售;而随着即时配送向零售、生鲜电商等领域渗透,2B 的标签会更浓,这个时候能够满足差异化需求、定制化服务的网络将拥有更大的机会。
03普遍亏损,即时配送向谁要利润?
目前来看,即时配送餐饮外卖、零售商超、生鲜电商、跑腿代办这四条主线当中,唯一盈利的战线是餐饮外卖。
根据几家上市企业的财报数据显示,美团外卖2020 年订单量突破100亿单,达到 101.47亿单,外卖营收662.7亿元,经营利润28.3亿元;达达快送2020年营收34.4亿元,净亏损12.7亿元;叮咚买菜2020年营收113.4亿元,净亏损31.8亿元;顺丰同城2020 年营收48.4亿元,净亏损7.6亿元…
大规模的亏损之下,即时配送网络该向哪要利润?
首先,从规模效应来看。相对而言,即时配送网络基本服务的是城市内循环的需求;同时,订单高发期相对集中,也就是说如果要应对更高的规模,其运力资源要同比上升。因此,即时配送网络的规模效应远没有快递明显,某种程度上来讲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阶段。
数据显示,在美团配送与达达配送这样日订单量相差在 10 倍的规模差距下,二者的单票配送成本趋同,甚至达达以4.3元/单的成本优势,还要优于美团配送的4.8元/单。
第二,从客单价来看。相比于外卖的客单价,零售商超、生鲜电商客单价更高。而高客单价之下,配送成本往往会拥有足够的挖掘空间。
第三,从效率角度来看。技术提效,或许是即时配送企业的盈利点。正如上面说的,即时配送网络规模效应要远低于快递,对人的高度依赖,使得订单配送效率会真正影响单票配送成本。因此,通过智能调度、优化路径规划等技术赋能,以及覆盖广泛的运力网络,不断提升提高配送能力和效率,或许才是不同网络竞争的核心。
整体来看,即时配送的上半场,仅仅外卖这一细分市场的格局已定;而在市场规模更为大的零售、生鲜电商场景,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本土玩家的渗透、巨头跨界而来,为这个市场增添了不确定性,仿佛大家在各自优势领域站稳脚跟之后,才纷纷集结到这块待开发的蓝海。接下来,市场走向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