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O2O 模式创业浪潮中,许多与商流变革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也随之诞生。即时配送的雏形,即来自当年的外卖平台大战。也正是这一场景,快速推动了即时配送市场规模的指数型增长,让即时配送能够成为一条相对独立的赛道。
如果仅以外卖场景来看,头部美团、蜂鸟的格局早已成型,但商业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不断的变化。与商业机体的扩张相同步,即时配送开始“走出”外卖,老玩家向外渗透、新玩家悉数入局,不断为市场增添变量。
有人称,即时配送也迎来“黄金十年”,我们不妨将其看作即时配送的下半场。与上半场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疯狂的烧钱补贴不同,如今巨头的进攻,都是静悄悄地进行。
那么,这一细分市场中,增量来自哪里?企业拼的是什么?未来如何盈利?
01即时配送打开增量市场
即时配送概念出现后的10年来,外卖一直是最主要的消费场景。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一直到 2018 年,外卖业务占据了即时配送80%以上的订单量。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即时配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外卖平台之间的竞争。
而 2020 年的突发疫情,似乎正在改变这种局面。居家办公催生了与民生相关的宅经济,生鲜电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迎来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以及获客成本的大幅降低;而与之相辅的即时配送网络,也将打破外卖场景一统江湖的局面。
即时配送平台自发渗透于商流的机会窗口下,即时配送逐渐形成四大主流场景:餐饮外卖、零售商超、生鲜电商、跑腿代办。各个细分场景都有着主流玩家,比如餐饮外卖的美团、蜂鸟;零售商超的达达;生鲜电商的叮咚买菜;跑腿代办的顺丰同城、闪送、UU 跑腿等。
如果再进行细分,即时配送领域的玩家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1)高频场景:美团配送、蜂鸟配送
作为即时配送订单的主要来源,以餐饮外卖为打底,美团、蜂鸟凭借高频的“吃”打造规模壁垒。根据美团财报数据计算,2020年,美团配送的日均订单量高达2770万单。
2)时效场景:闪送、UU跑腿
与外卖不同,这类企业服务的用户针对的是点对点直送、跑腿的需求,提供的是纯运力服务。
3)高客单价场景:京东到家、美团买菜、每日优鲜、盒马
这类平台更多是在新零售的概念下,将线下消费场景向线上转移,本身带有商流的特点。但由于要直接与线下便利店、商超、菜市场等场景竞争,因此面临着获客难、获客成本高、使用频率低等难点。
种种场景的渗透之下,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至少在 2019 年,餐饮外卖一统江湖的地位正在被动摇,其占即时配送订单的比例从 2018 年的 81%下降到了 70%。
而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零售商超的线上化探索、生鲜电商配送的繁荣,虽然短时间内难以撼动餐饮外卖的“王者地位”,但至少为即时配送市场空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
尤其是过去几年来,头部玩家逐渐向零售、生鲜电商市场渗透,既是追求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也是从向高频要规模到向高客单价要效益的进击。
据申万宏源预计,到2030年,即时配送行业的场景中,餐饮外卖占比将为25.2%,生鲜水果占比将为37.5%,商超到家占比将为28.2%,其他类型占比将为9.1%;来自于餐饮外卖的订单量将下滑,反而是零售商超、生鲜电商等品类的订单将迅速增长。
这也就意味着,即时配送市场订单类型还是以 B2C 为主,C2C 为辅。
02新增量是谁的菜?
有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即时配送行业消费者规模达到 5.06 亿人次,同比增速稳定在20%左右;年订单量超过200 亿单,同比增长25%,预计2021年订单量将突破300亿单。
新场景带来的高增速下,近几年来,即时配送领域不断吸引着巨头玩家入局,其中甚至不乏跨界而来的新面孔。比如顺丰同城,再比如滴滴、抖音等。
而深处其中的玩家们都在拼什么?目前来看,大家至少要过几个槛:流量之争、运力之争、数字化之争。
1)流量之争
即时配送的订单来源中,很大比例来自 B2C 订单。也就是说,即时配送网络虽然是 2C 的末端服务,但本质上是服务 B 端小店将生意做得更大。因此,在考虑这张网络之前,B 端商家实际上是在向平台购买流量,以达到扩大销售半径、提高订单密度来摊薄固定成本的目的,而运力网络则是被动选择。
而这或许也是滴滴、抖音试图试水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这种自建即时配送网络的生鲜电商平台,也会在美团、饿了么开店。
2)运力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