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的乡村实践

2021-12-31 11:20

      2020年,智能物流仓的升级是京东物流和政府共同完成的,它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公共物流仓储配送中心,而升级的主要内容是给仓库扩容、投入更多的智能设备。“地狼仓”就是这次升级的智能设备之一,利用地狼AGV(自动物流机器人)将货架搬运到固定的工作站供作业人员拣选,从而使得过去的“人找货”变成“货找人”。 

      不过,无论是建仓还是搭设快递网络,在西藏这样的地方都是比其他城市更困难的。比如,员工招聘就是一个问题,本地员工学习语言、电脑等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采取了三方面的办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先从内地招募有经验的员工,在西藏手把手地教藏民;另外,加强与当地院校的合作,例如从西藏大学和职业学院找物流专业的学生。最后,我们还尝试找从西藏到内地上学、愿意返乡工作的大学生。”

      京东物流拉萨智能物流仓负责人李文龙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商品出仓之后的配送也是西藏特殊地形地区面临的挑战。商品出仓后进入配送流程,先是到达配送站点。高海拔带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而京东物流又有送货上门的要求,如果需要爬楼,运动量比在海拔低的省份要大不少。 好处是,当地的消费潜能也因此发挥了出来。随着订单密度的提升,派送的频率从一天一派改成了一天两派,拉萨的配送站也从一个变成了六个。目前,京东物流在拉萨有六个配送站点,日喀则、灵芝和昌都各有一个站点,覆盖了西藏七个地级市中的四个。剩下的山南市、那曲市以及阿里地区,都因为海拔高、路途远等原因,尚未开通自营配送站,而是和第三方公司合作配送到市辖区。对于村、县的快递,需要转交邮政来运送。 

      此外,大型仓储进一步下沉到村镇是有限制的。正如城市仓搭建的进程是从高线到低线,这背后是低线城市在近年来消费能力的提升,而乡村也需要积累足够的消费力才能支撑起大型仓库的运转,而乡村的人口相对城市数量少、密度低,消费的增长是有限的。“我们正在尝试使用其他灵活的方式做到这点,例如寻找当地店铺的库房存货。”京东物流仓储规划的负责人张莉说。 升级后的智能物流仓能够实现80%的商品本地发货,剩余的20%主要是生鲜产品和不适宜在高原长期存储的商品。而西藏本地的消费也随着仓储和物流体系的完善有所提升,根据京东提供的数据,在政策鼓励和企业深度参与下,2020年全区网上零售额达116.7亿元,同比增长122.29%。

  扩展到全国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京东快递员送货范围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城镇和乡村,而且在全国93%区县,84%乡镇实现了当日达和次日达。这可能不仅意味着“快递下乡”的效率提升,同时也会让“农产品外输”的业务获益,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物流和商流通常是并行的。

  以新疆库尔勒为例,因为中转仓建设、线路拉直,市区和乡镇基本都实现了24小时达,每年的库尔勒香梨收获季,京东物流还会帮助当地将特产运送到中转仓,发往全国各地。另外,在遵义汇川区,每个镇都有一个京东快递员,为当地村民24小时收货和特色的酱香酒出村出镇搭建了渠道。

  不是每一种农产品都需要建武功县这样的大型加工仓,例如大闸蟹是季节性产品,如果为了它建大型仓可能会导致仓库闲置。这类产品的加工、发货是使用“云仓”模式,这是京东物流在2017年提出的仓储服务模式:与符合他们要求的第三方仓储商合作,向这些仓库输出京东物流仓库的管理系统和操作标准。

  这自然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量。就农产品而言,京东物流仓储规划负责人张莉在接受《第一财经》杂志的采访时表示,在农产品的选择上,京东物流会考虑产品是否是地标性产品,这类拥有“背书”的产品因为在全国有更高的认可度,更容易销售和流通。

  以浙江为例,京东物流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透露,当地的产业带有191个,包括宁波的小家电、萧山的卫浴、舟山的海鲜等等。在这个区域建仓多,自然也是看到了其回报价值。

  李大爽对仓库充满期待,他正尝试在仓库运营的层面上保持投入产出持平。而当他们拣选、加工的果子能有好的销路和溢价,进入到良性的销售链条里时,他相信盈利是迟早的问题。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