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慢快递公司的真相

2021-11-22 14:35

  如此生活,整整32年。王顺友面对孤独,为的是让大山里的人们不再孤独。这条山路他一共走了30万公里,没有延误过一期邮班,没有丢过一封邮件。

  2014年,县邮政公司给王顺友换了一条能坐汽车送信的邮路,但是王顺友还是继续牵着她的骡子徒步送件。2017年全县马班邮路全部停运了。接替他们的年轻人用汽车和摩托车继续着他的使命。

  2021年5月30日凌晨,王顺友因突发疾病在木里县城去世,享年56岁。县里的另外三位马班老邮递员念着王顺友在邮路上写的诗歌送别了他:

  马班邮路长又长,山又高来路陡峭。情注邮路不畏险,爱洒人民永不悔。

  9999元的汇款单

  2018年11月22日上午10点半,浙江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了中国邮政送来的51张汇款单。50张9999元,1张50元,一共50万元。汇款人的落款是“然其”。

图片

  显然,这是一份匿名的捐款。邮政有规定,1万元以上的汇款单必须要出示身份证实名认证才能汇钱。匿名汇款最高只能汇9999元。

  仅仅5天后,同样的落款的49万取款单又到了。“又是顺其自然!”慈善会的工作人员叫出了他们给“然其”取的外号,因为这个“顺其自然”已经是老朋友了。

  从1999年至今,每年年底宁波慈善总会总能收到邮政寄来的匿名汇款单。数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每次都是虚拟地址,而且署名基本是“顺其自然”四个字的各种排列组合。

  截止到2020年底,“顺其自然”已经累计捐出了1248万元。从99年的5万,到20年的103万汇款金额逐年增加。这些钱慈善总会基本都拿来用于贫困大学生的新生助学。

  没人知道这个“顺其自然”到底是谁,甚至不知道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只是这些年的顺其自然捐得越来越多,四川、青海、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哪里受灾哪里就能收到落款“顺其自然”的捐款。

  和邮递员一样,汇款单同样是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名词。中国最早的邮政汇款业务可以追溯到1919年。

  直到20年前,中国还不是人人都有银行账户,银行卡的普及则更晚。一个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想把辛苦赚的钱寄回老家,家里的父母又没有银行账户怎么办?这时候一张邮政的汇票可以解决问题。只要有地址邮政就能像挂号信一样把汇票寄到家。家人可以去任何一个邮政储汇局,凭借这张单据汇兑现金。

  凭借巨量的网点和物流优势,邮政的个人汇款网络几乎承包了整个90年代中国人的个人汇款。农民工一年的薪水,报社的一笔稿费、朋友欠的一笔旧账、一笔不记名的爱心捐款都是通过邮政系统被送往全国各地。

  如今叱咤风云的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也都脱胎自邮政系统。1997年之前,邮政同样负责统管全国范围内的电报、电话业务。所以当时还叫邮电局。

图片

  邮政、个人金融、电信,垄断了三个行业的中国邮政曾经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尽管资费不高,邮电系统还是可以勉强自负盈亏,甚至还建立了深入农村的基层农业快递服务,帮助农民选购运输种子、农药和化肥。

  无论城市农村,邮电局绝对是人流量最大,业务员最繁忙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业务是真的多。

图片

  美好时光只在昨日。

  随着手机、BP机的快速普及,让信件量的快速减少,让原本赚取八成利润的邮政事业一下成了新兴电信业务的“大腿挂件”。

  无论是家庭有线电话的普及还是无线基站,覆盖全国都需要大量的公共开支。为了能让电信业务跟上时代快速发展,已经“被时代淘汰”邮政必须做出牺牲。国企市场化像浪潮一样,让邮电这艘巨轮瞬间举步维艰。

  1997年国家开始着手邮电分营。先将赚钱的电信业务解放出来,保证未来移动通讯和互联网业务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而邮政这块被剥离的“不良资产”,则要想办法自负盈亏。邮政独立运行后,缺少了电信的交叉补贴,隐性的巨额亏损顿时凸显出来。1998年邮政亏损 179 亿元,负债242亿元,而要继续拓展庞大的邮政网络项目资金缺口还有170亿元。有能力的人才大多又都随着电信业务。

  那年邮政就像是时代的“弃子”,一些基层邮递员甚至发不出工资,维持巨大的邮政网络运转,全靠责任和信仰。

  信仰不能当饭吃,邮政想要发展必须要开拓新的业务。国家临时补贴的170亿资金,要求邮政必须在4年内快速扭亏为盈,到时间马上断奶。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邮政利用原有网点多,基建全的优势开拓了大量的新业务。邮政拥有当时全国最大的独立电子汇款网络,这让邮政储蓄快速布局到金融领域,利用之前积累的巨量储蓄资金,在用户数和储蓄总量上,成为了能与四大国有银行掰手腕的存在。这还是在邮政储蓄无权进行放贷业务的前提下完成的。

  到2004年邮储的存款余额高达1.07万亿,储户2.6亿。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常年不计成本为人民服务的邮政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是这些老百姓的信任最后救了身形巨大的中国邮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属于集体主义的浪漫故事,就这么在全力迈入市场化的中国上演了。

  邮政的效益从1998年亏损179亿,到2001年盈利6085万元。邮政在继续拓展乡村助农网络的同时,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我们现在已经熟悉的快递包裹、同城配送、网上购物,都是邮政在那个时期在国内首创的业务。

  这些业务普及的时候,顺丰刚刚把业务拓展到华南,申通还只能配送到一线城市,韵达刚刚成立。而后来引领双11的阿里巴巴,刚在杭州成立了2年。

  可以说,他们都是看着中国邮政打好的路标,最终发展起来的。

  前一段时间,邮政的控股公司在福州开了家奶茶店“邮氧的茶”,还因此上了新闻。

图片

  有人说这是邮政不务正业,也有零售行业的同行真的担心,邮政五万多家邮局覆盖全国,要是进军零售业那就是一夜入局五万家不收房租的门店,什么零售巨头都扛不住。

  其实邮政的跨界经营早已是常态。除了福州的邮氧的茶,成都的熊猫邮局、厦门的邮局咖啡,都办了有些日子了。历史更久一点的邮政大药房更是覆盖全国多地。

图片

  搭建了庞大的快递网络和金融网络,就要物尽其用。所以邮政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广告传播、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都有复杂的业务链。虽然名字都叫邮政,但是迈向市场化的中国邮政,业务早就不只限于快递业务了。

  时代变了,中国邮政的初心是不是也变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