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基础设施亟待发展

2020-11-30 15:34

  霍青梅:在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基础设施布局时,大多是系统化考虑区域农产品季节特征,考虑设施的使用效率,以省或是地区为单元统筹考虑。比如:在产地预冷采用移动集装箱或是拼装加工区等设施,依据农产品采收的季节特征分时间段部署,以保证移动设施的利用效率。

  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基础设施规划并不会寻求较大的单一建筑体量,而是更注重网络化分级布局,从“田间地头”的预冷设备、分级筛选设施、农产品包装环节、产地气调库、农产品配套冷链运输环节,直到区域冷链物流中心,应是一个体系化的规划方案与运营假设,各层级的功能定位不同,配置的设备、设施及建筑不同。

  在所有各层级的方案规划中,最大难点在于如何使各层级的冷链设施达到充分利用,而不产生闲置;如何使各层级设施均能产生较好效益;如何使各层级设施在未来的营运中能够被不间断地维护及优化;此外,盈利模式的设计是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规划的难点,也是关键点。

  服务于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冷链物流中心,在整体社会农产品供应链中起到了本地农产品通路上行、外地农产品及日用消费品通路下行的小型物流枢纽角色,同时可为产区居民提供日用消费保障。在投资及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区域人口、交通运输条件、经济与消费水平等因素,对于物流中心的功能一定不能只局限于农产品上行单一功能,同时可考虑区域人口消费所需的食品、区外农产品及日用消费品的下行物流服务,以保证物流设施的充分使用,使物流中心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国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有哪些成熟经验可借鉴?

  霍青梅:中国与国外在农业生产主体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国外的大型农场或是农产品种植园的经验在国内较难通行。事实上,国内可借鉴的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成熟经验较少,大多数尚在摸索期。

  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省级规划较早一些,并已落定几家项目公司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执行。目前可见的几项措施:

  1.移动集装箱完成产地预冷。

  2.产地完成简单的分级、筛选、包装(目前尚在测试中)。

  3.区域冷链物流中心设施正在开始建设,近一两年可见部分成果。

  4.与农产品产业链下游的电商、商超通路正在打通中。当然,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农产品的双向流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乡镇级区外农产品及日用消费品因供应链流程较长,价格较发达地区偏高;农产品品牌化的进程尚缓慢;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中,处于“最先一公里”的产地企业参与度相对较低等等。

  我国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与冷链的城市共配体系不同,由于我国的农村、农业特征与国外不同,没有较为成熟的“最先一公里”模式可供借鉴,我们必须依据我国的农业、农村特征,农产品特征,农产品供应链通路现状,零售与电商渠道等特点,建设适合于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体系,探索冷链营运模式。

  记者: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加快发展,将会给相关技术领域带来哪些机遇?

  霍青梅:随着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体系在国内快速发展,以下行业会有较大的机会空间:

  更多与农产品有采收(自动采收分级)、移动预冷(移动集装箱)、分级筛选(农产品拣选类设备)、包装(农产品包装保鲜类设备)等相关的新设备将被研发和应用。

  农产品溯源、农业大数据、农产品信息化平台等与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相关的体系将被建设起来。

泰咨询有限公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