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基础设施亟待发展

2020-11-30 15:34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流通冷链需求凸显。与此同时,国家和各地政府、相关企业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逐步形成,农品流通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已成为最大短板,基础薄弱、投资不平衡、供需不匹配、运营模式等正是当下面临的棘手问题。

  只有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才能更好地突破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有效延长农产品市场周期。从事冷链咨询十多年的北京启达乔泰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霍青梅女士,在冷链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发展有着专业见解。为此,我们对霍青梅女士进行了专访,请她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并给出了专业建议。

  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应同时承担起本地农产品通路上行、外地农产品及日用消费品通路下行的小型物流枢纽角色。

  记者:我国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有哪些特点?目前发展水平如何?

  霍青梅: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需求始于田间地头;从供应链上来看,涵盖农产品的产地预冷、分级筛选、标准化包装、产地农产品集货整合、冷链运输等环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与地域性,尤其针对单一产地的接近田间地头的冷链需求来看,虽然是必要需求,但并非常态需求。

  建设好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可以调节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降低农产品损坏率,减少种植户损失,增加农产品收益,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的高品质流通和供应。近几年,政府和行业企业对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展开探索。目前来看,我国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市场运营主体包括品牌农产品运营商、农产品经纪人/经济公司、种植户等等,而不同运营主体的运营模式和冷链水平也有所差异。

  最具冷链体系保障的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市场运营主体还是品牌农产品运营商。目前,都乐、佳沃、栖霞、褚橙等较具规模的农产品品牌运营商,大多可以做到产地预冷、分级筛选、冷链仓储、冷链运输的冷链保障。以大家较熟悉的都乐来说,其在整个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丝毫不敢懈怠,依照严格的标准化流程执行:控制成熟度以确保每批采摘菠萝的成熟度几近相同;包装工艺流程应用的滤液喷淋达到杀菌消毒作用,果蜡喷淋防止水分流失,底冠部发霉也有严格控制措施;菠萝通过预冷后转移至集装箱中装柜。甚至,为了确保冷链运输的高质高效,都乐在菲律宾设立了独立运作的专有码头。同时,他们还为国内的零售终端商家提供切割、加工、包装、陈列等一系列增值服务,这一切就是为了消费者最终的完美体验。。不过,相对于国内农产品的庞大体量来看,农产品品牌运营商的市场占有率依然较小。

  我国最大的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市场运营主体是个体农产品经济人/经济公司(部分地区是村镇级供销社),同时存在多种运营形式,比如:作为代采购角色的经济人,做为某些商超农产品区域的代采购商,与销售通路签订代采协议,价格随行就市,经济人只收取中间服务费;做为批发商角色的经济人一般都自有较稳定的通路,通过承包某个地块或是区域的农产品销售权对外销售;再如当地的种植大户组织农产品销售的经济公司,协助周边农产品统一对外销售。

  部分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经济人/经济公司(或是村镇级供销社)有“最先一公里”的冷链保障措施,比如:山东栖霞苹果有大量的产地分选中心及产地保鲜冷库;贵州修文建有弥猴桃的分选加工中心及气调保鲜库;贵州省的供销体系也已开始着手做农产品产地预冷的各类尝试。但在全国范围内看,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运营主体大多数随机性较强。

  

640.webp (22).jpg

 

  近两年发展火热的农产品电商,在“最先一公里”方面的主体大部分是种植户。国内几大主流电商平台公司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农村电商的号召,协助村镇级合作社或是农业大户在电商平台上开店,通过“电商平台店面+快递”的方式将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运营模式尚处于原始的单一订单田间就近发货模式,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冷链保障,电商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运营模式依然存在比较大的探索空间。

  此外,早期“农超对接”的商超类企业,产地直采的大品类农产品可实现部分“最先一公里”冷链保障。

  记者: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所需要的冷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哪些?近年来有哪些发展变化?还存在哪些发展短板?

  霍青梅:目前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所需要的冷链设施主要包括五方面:1.田间采收预冷类设备设施;2.农产品分级筛选包装区域及设施;3.农产品产地冷链运输体系;4.农产品产地集货整合或存储冷链物流中心;5.农产品冷链外运体系。

  伴随着国内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地,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一些突破:能深入到“田间地头”的可移动预冷、冷藏集装箱已开始在多地进行测试使用,可实现田间预冷、部分地头分级筛选包装,其使用效率与灵活性较高。区域农产品的集货整合冷链物流中心已开始以省级为单位进行网络化布局尝试中,区域农产品集货整合冷链中心未来会兼顾区域农产品标准化、集货整合、上行与外部消费地对接,外部农产品与居民日用消费品下行满足本地居民消费的双向流通角色。

  目前,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基础设施很薄弱,产地预冷设施、流通加工场地、冷链仓储与冷链运输等均不足且较散乱,并缺少体系化统筹。产地冷链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产区大多为农业产区,经济较不发达,本地资本对农产品基础设施投资的能力有限,外地产业资本更青睐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的城配型冷链基础设施的投资。产地冷链基础设施的运营模式尚未成熟,前几年政策补助试点的由地方产业投资的位于“田间地头”的冷库因利用率较低、运营不畅,遭遇“滑铁卢”,后续多种冷链基础设施尝试模式,目前均尚未成熟收益运营模式。

  记者:在投资和布局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尤其是冷链物流中心规划建设该如何考虑?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