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送货形态在西方国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说是随市场而诞生的一种必然市场行为。尤其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必然采取各种各样的推销手段,送货最初便是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推销手段出现的。仅将其作为推销手段而不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在有些国家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然将送货看成“无法回避、令人讨厌、费力低效的活动,甚至有碍企业的发展”,正是反映了这种现实。
从历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货,发展到以高技术方式支持的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许多国家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过去十年里,这种态度和认识有了极大转变。企业界普遍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盈利,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可以为经济界提供省力且高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装备方式,将费力低效的活动转变为省力高效的活动。
第二,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发使人看出流通和物流过程中的潜力。不少实践证明,包括配送在内的物流领域开发,可以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不再“有碍于企业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分工,服务性生产大大发展,服务性社会的出现,使人们增强了配送的主动服务意识,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
一、美国配送中心发展分析
(1)美国配送中心的发展概况
美国配送中心是在改造老式仓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复苏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针对物流分散、道路拥挤、运输效率低、流通费用高等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实现物流的合理化,美国企业界人士率先把“战时后勤”的概念引用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推出了新的供货方式,将物流中的装卸、搬运、保管、运输等功能一体化和连贯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同时,他们改革不合理的流通体制,使原有仓库得以改造。在这种物流的变革中,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原来的老式仓库大部分合并改造成配送中心,使老式仓库减少了90%;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
(2)美国配送中心的类型
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批发型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订货指示单。零售型以美国沃尔玛商品公司的配送中心为典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一般为某零售商独资兴建,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杂货商联盟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若干家加盟店负责商品配送。
(3)美国配送中心的特点
第一,变革观念,优质服务美国超市、平价俱乐部等连锁经营的出现,引起了美国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物流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美国的一些配送中心将供货方和购货方不但看作是服务对象,而且看作是经营伙伴,把客户满意摆在公司指标和工作重心的首位,力争提供百分之百的可靠性服务,使配送中心的各个环节的业务都能使客户满意。
第二,配送正确率高配送中心一般要经过收货、验货、输入收货记录、归档、发货、编制装运单、调整库存记录、装车、配送、交货等环节的作业。每个环节的人员必须将外包装上的条形码与货架条形码同计算机储存的信息核对,同时要求部门经理定期对其所管辖区域的存货做一次全面盘点,以提高配送的正确率。
第三,即时服务每个配送中心均有一个运输部,当运输部接到订单的运输通知时,即由该部负责根据客户要求的时间,制订计划落实运输队,无论是配送中心拥有自备卡车还是委托其他运输公司,都有责任对客户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做到客户要求什么时间送到,配送中心就保证什么时候送到。
第四,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施,降低作业成本美国认为企业只有最大限度地把成本降下来,才能以更优异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其实简单来说,美国的配送中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降低成本:首先,广泛应用计算机管理和条形码技术,一些大型配送中心甚至使用卫星通讯、射频识别装置来指挥运行的车辆。其次,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机械设备,讲求实效,不盲目追求机械化、自动化。再次,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选择合理的配送线路,降低运输费用。
二、日本配送中心发展分析
在日本,随着商业连锁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发展,对社会化配送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客户在货物处理上、时间上和服务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客户的这些要求,建立正确、迅速、安全、廉价的作业体制,日本运输业界的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配送中心。企业界也对物流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推行共同配送制度。日本的配送中心发展趋势为:系统内自建的配送中心逐步缩小,而配送的社会化物流设施和共同配送趋势日益显著。
在日本配送中心的类型实践中,日本配送中心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类型:
第一种,大型商业企业自设的配送中心一般由资金雄厚的商业销售公司或连锁超市公司投资建设,主要为本系统内的零售店铺配送,同时也进行社会中小零售店的商品配送业务。配送的商品主要有食品、酒类、生鲜食品、香烟、衣物、日用品等。
第二种,批发商投资,小型零售商加盟组建的配送中心为了与大型连锁超市公司竞争,由一些小型零售企业和连锁超市加盟合作,自愿组合,接受批发商投资建设配送中心的进货与配送。这种以批发商为龙头,由零售商加盟的配送中心,实际上是商品的社会化配送。这样既可解决小型零售商因规模小、资金少而难以实现低成本规模经营的问题,也提高了批发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实现了物流设施充分利用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