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幕后的菜鸟,正是左右战局最核心的神经中枢。
2009年夏天,张勇和他的团队在办公室里讨论,办点儿什么活动能刺激一下下半年的销量。
当时办公室内在场的几乎全是光棍,白板上写满了创意方案。有人指着白板上的品牌说,要是这些东西都打五折就好了。
“双十一”就这么成为了促销的标志性节点,进而成为了卖家、物流企业乃至平台之间的必争之地。
快递企业纷纷降价吸引电商业务,跨省快递起步价从18元直线下跌至最低5元,“9.9元包邮”、“包邮区”等概念也逐渐普及。
2012年被业内称为双十一的爆发点,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销售总额当天达到了191亿元,最后完成配送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大规模订单的涌现导致物流产业人力、基础设施投入赶不上电商的发展速度,供需失衡。一件快递的配送时间从平日的2-4天延长至1-2周,快递企业遭投诉、快递员忙前忙后、商家被迫挂出“致歉信”。
马云曾经明确地判断,电子商务环节中唯一出问题的便是物流,快递业投递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阿里曾与邮政推出过“e邮宝”电子商务专属快递服务。但由于成本、速度等各方面限制,体量庞大的邮政并没有做起来。
用吴鼎钧(浙江省邮政公司总经理)的话说,“我们离市场太远了,我们的机制、体制、观念与阿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正值马云为电子商务为物流派送发愁之际,“云快递”的概念吸引了他。
2009年,陈平离开了此前创立15年的宅急送公司成立了星辰急便,预打造中国最大最开放的“云快递”平台,成为国内专业的电商物流配送服务商。双方签订了7000万元的入股合同,分两次注入。
“当时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个副总裁跟我说,马云一直想做物流,想通过投资我们先找一找做物流的感性认识。”星辰急便原董事长陈平当时说。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国快递业整合的开端,但星辰急便仅仅在两年后(2012年),就宣告倒闭了。
整合时代
2010年阿里启动了大物流计划,计划100亿建立仓储网络平台,此举受到业界巨大争议,懂电子商务懂金融的阿里,对物流却是门外汉。
电商的竞争是价格的竞争,更是用户体验的竞争。当马云试水物流的时候,京东已经开始自建起了自己的直营物流体系,将获得的1.5亿美元融资的50%用于仓储、配送、售后等,后续再募集的15亿美元资金,则几乎全部投入到了物流体系建设。
中国B2C市场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京东商城2008年首超卓越亚马逊和当当,占据中国电子商务B2C市场首位。2012年第一季度,京东商城以50.1%的市占率在中国自主经营式B2C网站中排名第一。
快递市场的变化同样显著。民营快递企业迎来合法身份后迅速扩张业务规模、外资企业加速入局国内快递市场、VC/PE资本加速进入快递行业。
快递行业的兼并重组呈现加速趋势,行业前列的快递企业兼并重组扩大业务规模,其他行业龙头企业以并购方式将业务拓展至快递领域:
申通快递出资1.6亿元接手天天快递;
顺丰2013年迎来了成立二十年来的首次股权融资;
复星集团和联想创投联合投资韵达;
DHL在华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3亿元收购全一快递100%股权;
力鼎资本、凤凰资本、鹏康投资三家机构投资2亿元入股全峰快递;
红杉中国和金石投资入股中通速递;
FedEx和UPS向国家邮政局提出国内快递业务经营的许可。
行业迅猛发展的局势下,天猫从头搭建与其规模相对应的物流体系非常困难。基于时间成本和互联网平台基因的考虑,阿里最终选择了平台整合改造、网络化思维的道路。
2013年菜鸟网络成立。当时的股权结构是浙江天猫占比43%、银泰集团占比32%、上海星泓投资(复星集团旗下)与富春物流分别占比10%、通达系(圆通、中通、申通、韵达)及顺丰各占1%。
马云雄心勃勃地展示菜鸟未来伟大的愿景时,快递企业却在担忧。
申通当时直言“我们跟菜鸟的理念和方案完全不一样。除了这个5000万,不会再参与投资。投资这个钱,说白了是‘给面子’ ”。
受制于菜鸟沦为简单的运力、资源分配导致新的矛盾和利益纠纷,都是他们所担心的问题。但很现实直接的问题是,快递公司根本离不开阿里。如果不参与,就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
以圆通和百世汇通为例,圆通业务中70%包裹来自电商,电商包裹中有六七成由阿里系贡献;百世汇通的快递业务量80%来自阿里系。
马云当时也多次重申,阿里不会抢快递公司的生意,永远不会做快递,跟淘宝、天猫一样,阿里搭建的是一个平台。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阿里所有业务的发展,其实都在遵循“解决问题”的逻辑。B2B业务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问题、淘宝解决企业与个人的交易问题、支付宝解决交易信任问题、物流解决商家与消费者的体验问题。
科技与快递的相遇
菜鸟提出了建立天网、地网、人网三大网,用技术与数据打通物流运输的相关环节,提升整体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愿景虽然宏大,但选择从何处开始入手却并不容易。
不同快递企业有自身的系统,阿里怎样才能做一个系统,打通商户与各个快递企业之间的连接。经过菜鸟们的研究,这个任务落在了电子面单身上。
电子面单本身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多家快递都有自己的电子面单。但痛点是,没有任何一方有实力去制定统一标准。
2014年5月,菜鸟网络联合三通一达等14家主流快递公司,推出了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面单平台,向商家开放免费申请接入,当时电子面单的使用率尚不足5%。
推进电子面单的过程中,“桐庐帮”口头答应了,却迟迟无法落地。他们的担心就像曾经入股菜鸟时的担心是一样的:电子面单的主导权归谁,是否沦为“低端劳动力”。
为消除快递企业疑虑,时任菜鸟COO的童文红把通达系的老板们约到杭州太极禅苑喝茶,搞清了症结所在。“菜鸟保证只提供产品工具,单号还是由快递公司发。”
阿里十周年庆典上,马云说“人家相信不相信没关系,但自己要相信。”从那时起,中通董事长赖梅松就相信“相信”二字的力量。
赖梅松亲自拍板,表示“使用电子面单的商家每单补贴两毛”。2016年中通的电子面单采用率大约在78%,而在2015年末这个数据大约是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