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访2019日本国际机器人展:差距之下的中国机会?

2019-12-23 15:56

现场一位观众对展台上的可视化软件感兴趣

  而日本相似厂商的展示,大部分看起来还比较像早期demo——相机的集成度不高、抓取的货物形状单一、在真实环境中没有对应的具体场景或速度和成功率较低。

  「甲子光年」观察到,从现场观众关注程度来看,AI是场内唯一中国企业不明显落于下风的细分领域。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公司短期内唯一可撕开口子的地方是AI和软件,新的趋势是软件定义硬件。”「甲子光年」在iREX上偶遇的一位国内一线机构技术投资人说。

  AI之所以能成为裂口,一大原因是,各先进国家在属于软件层的AI系统上,差不多是同时起步,中国这次未落于人后太多;且AI相比硬件,对整体工业基础上的依赖较弱,它更吃人才和应用落地中打磨产品的能力。

  改革开放后逐渐普及高等教育的中国又有一定的工程师红利,且随着当前消费互联网遇冷,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流入更底层、硬核的to B科技行业。

  总体来说,国在软件层面的AI探索上,所受的“历史压制”没有硬件上那么明显。

  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德、日、美等先进工业国家多年积累的整体生态是一道高高的墙,那么2012年以来的智能化浪潮,就很可能是后发国家的“攻城师”们撕开的第一道豁口。

  5.“野蛮生长”的优势

     而不管软硬,中国市场都有一个共同优势——更大的体量和更多元的需求。 就像那句概括国内外差异的调侃——国外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国内是好脏、好乱、好热闹。这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尤其是新的智能化潮流中,也有体现。 从iREX和今年9月的工博会的对比来看,工博会上,3D视觉、柔性控制等新技术的场景丰富度要高于iREX。 在iREX,3D视觉和AI的集中应用场景是两个:物流和检测,物流类的展示尤其多,前文已多有展示。

image.png

  川崎结合了机械臂和AGV的卡车自动化卸货演。

  而在工博会上,这些新技术渗透到了软性材料的制造(如鞋业、缝纫)、刀具打磨、家具生产等很多领域。 丰富度的差异,首先是因为,从产品和技术的逻辑上来说,物流场景标准化程度比制造业高,本应是科技公司更合理的落地首选,所以在国际化的 iREX 上,物流场景非常主流。

  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是,中国的物流行业仍处于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状态,对投入巨大的新技术方案短期内有心无力;而且中国物流业的人力成本虽在上涨,但尚未高到一定要自动化的程度,物流行业也比制造业更好招人。 这就使国内的技术供应商,要么得突破别的场景,要么走向海外——所以他们来到了鞋业、缝纫等更非标的制造业细分领域。

  制造业的钱虽不好赚,但需求更迫切,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工资上涨,而是有钱也招不到人。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客户不是痒点,是痛点。 一个例子是,在工博会上,几乎所有大厂都展示了鞋底涂胶场景。

  背后的市场需求是,那些当年草莽出身,靠组织手工作坊起家的福建、浙江老板们,在如今的用工荒之下,不得不面临从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型。

  而在iREX,会场里几乎没有相关的展示。 同时,中国客户的安全意识、资质意识相对较弱,老板更大胆这固然反应了产业水平的落后,但客观上给创新带来了机会。 而丰富的场景再结合前文提到的中国在AI和软件层的机会,又有利于相辅相成形成闭环。 闭环有两个:产品和商业。 产品闭环在于:软件的性能要靠corner case堆起来,复杂、多元的真实场景有利于积累corner case,以进一步迭代、打磨技术。 商业闭环在于:工业、制造业的客户,非常看中供应商以前做成过什么,当新的技术机会来临时,最初如果大家都没有成功案例,则都有机会;但行业里一旦有人先积累了更多案例,就会形成“更多案例→更多新订单→更多案例”的正向循环。 所以场景优势,又很有可能转化为速度优势——虽然工业领域的浑厚实力要靠时间积累,但在新的大技术革新来临时,“技术→产品→商业落地→产业生态形成”的速度依然非常重要,这是在这波大潮中竞争沉浮的单个公司需要把握的时间窗,也是一国的工业产业需要把握的历史机遇。

  彩蛋.孩子和高达

      最后说一些有意思的花絮。

  iREX每次举办的时间都是从周三到周六,前3天的观众主要是商业人士,而周六由于是公共假期会吸引大量个人观众,尤其是会场里穿梭的孩子和穿制服的中学生,形成了一道可爱的风景。 在2019 iREX的最后一天展览中,还专门组织了针对非专业人士的互动——“建造与触摸国际机器人展览会”,游客可以通过互动展览和工作坊等方式享受操作和建造机器人的乐趣。

image.png

image.png

  对工业和实体经济的热情要“从娃娃抓起”。

  另一个彩蛋是,Big Sight一站地外,能看到一个非常日本特色的装置——为纪念高达开播40周年而建造的巨型高达立像。

image.png

  这架高达有六层楼高,但制造之精细,毫无玩具或雕塑感,在组成高达的各零部件上,还煞有介事地写着型号、序列和警示语,让人觉得它下一秒真能飞。日本对于机器人的热情,可见一斑。 而高达脚下 “40th anniversery” 的标志,也显示着日本,这个东亚最早的发达国家处处流露出的深厚积累——比如随意在会场外吃饭,买单时会发现这店已开了100多年;仿佛总是和年轻人为伍的高达也已开播40年。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