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徐工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北方股份公司(下称北方股份,600262.SH)、中国中车这些大型国有装备企业,亦在抢滩无人驾驶。
中国中车在这方面涉入较早,2017年5月生产了240吨矿用自卸车,受到南美市场欢迎,并获得必和必拓智利分公司2019-2025年采购90台该矿车的订单。
业内认为,今年可以被称为中国无人驾驶矿车商用元年。
除宝利煤炭采用了无人驾驶矿车外,其他矿山也开始了尝试。
10月10日,徐工集团称,其露天矿山无人驾驶运输系统示范工程首批无人装备,在中国黄金集团完成装配。
北方股份也在今年年初推出了名为NTE120AT的无人驾驶电动轮矿车,载重110吨,并在上半年进行试运行。
除慧拓智能外,踏歌智行、易控智驾、拓疆者等矿区无人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均在今年开始了测试或运营。
此外,中国重汽和陕西同力重工也在无人驾驶矿车上投入布局。
大规模运行仍是挑战
无人驾驶矿车最优秀的业者,为美国卡特彼勒和日本小松莫属。
上世纪90年代,卡特彼勒开始研究矿车无人化,2011年,其无人矿车投入商业运营,目前已在全球运营200多台;小松的无人驾驶卡车则在2008年就已投入商用。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期间,卡特彼勒展位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卡特彼勒关注的重点,是整个矿山无人化。
该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矿山的无人化背后,是相当多的人工在后台提供技术支持和运营。”该人士称。
“无人矿车不会自己从一个点行驶到另一个点。”该人士说,关键需要靠人与车在管理上的配合。
据界面新闻了解,卡特彼勒的无人驾驶矿车,最早和有人驾驶的车队混编在一起运作。经过几年混编试验后,发现无人矿卡能提高效率、节省成本、降低安全隐患,此后才逐渐用无人矿车替代有人矿车。
卡特彼勒自动化产品经理负责人Joe Forcash曾表示,无人驾驶矿车能提高效率、减少安全隐患,但矿业主们也要接受一个现实:无人矿车的价格很贵。
在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时,矿主们首要考虑的是改善资产负债表、节省开支。对于无人矿车的投入,一般选择大宗商品价格不错的时候。
必和必拓、力拓以及FMG这些矿业巨头们,在十年前已陆续投入使用无人矿车系统,但目前数量仍较为有限。
像蚱蜢象一般的无人矿车,奔跑在矿业巨头们一望无际的矿山中。其中,以FMG的应用力度最大,目前运营的数量为100多台。
英澳矿商力拓集团认为,相比人工驾驶,无人驾驶矿车约能降低15%的成本。目前,其在四个矿山中采用了73辆小松的无人驾驶矿车。
相较国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业内人士称,中国国内的科研院校、制造企业以及矿山业主,目前正在集中探索无人驾驶矿车制造,较少关注整个矿山的无人化。
据陈龙介绍,目前国内玩家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做矿车前装,为车企提供无人化的原始设备;二是与运输车队合作,将已有的卡车进行改造,即后装;三是与矿山和设备商合作,在运输方面取得技术分成。慧拓智能实施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
陈龙称,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未来大规模运营几十台矿车,将是一大挑战。
根据“先行者”卡特彼勒的经验,从几台矿车到几百台矿车的跨越,不是技术挑战,更多的是人工配合与管理的挑战。
上述卡特彼勒人士称,卡特彼勒的经验是,派驻员工和矿山方、设计院三方一起长期合作,在生产管理上进行对接,为其提供运营方案或者培训。
“你看到的工作团队,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矿山的员工、哪些是卡特彼勒的。但他们是一个团队,都在提供后台支持。”该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