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认为,从公司层面看,京东在下沉市场的布局终于获得进一步突破;从行业层面看,下沉市场用户消费习惯正迅速进化:京东平台的品牌效应使得其获益于下沉市场高客单价需求增长。京东通过多年打造的平台品牌形象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获益于下沉市场高客单价需求的增长。公司自营收入增速的大幅提升以及整体毛利率的小幅下滑,均说明公司正受益于低线城市3C/家电等高客单价品类增长红利。
公司业绩指引对应Q4 Non-GAAP净利润为-1.4至5.6亿元。光大证券认为京东公司保守的业绩指引意味着两点:1)下沉市场的争夺依然激烈:通过“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节进行大规模的用户补贴和激励仍然是主流平台改善留存的重要手段。期待公司在与其他平台的竞争中逐步提高营销效率,以实现盈利水平的继续改善。2)下沉市场订单密度降低将对履约费用率造成一定压力。低线城市由于订单密度较低,对于自建物流的京东来说,履约费用率短期存在重新上升的可能性。
京东从三季度开始受益于下沉市场用户高客单价需求的崛起,光大证券预计Q4开始随着“京喜”下沉导向产品的上线,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对低线市场用户的获取;建议观察公司下沉市场用户获取效率及履约费用率提升情况。上调公司2019年公司Non-GAAP净利润为102亿元,维持公司2020-2021年Non-GAAP净利润为131/164亿元,对应EPA分别为0.99/1.27/1.58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美股研究社:前三季度净利润超百亿,多元业务改善营收结构
京东第三季度的财报表现不错,不管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实现了同比上涨,其中服务性营收大涨,前三个季度净利润总和超越百亿都值得关注。从财报展示的结果来看,改革使得京东成功实现了转型。京东实现了多元化布局。除了传统的电商和物流以外,在健康行业,物产行业等方面都实现了不错的发展。
除了多元化业务改善了营收结构以外,履约费用的降低才是净利润增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根据财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京东集团履约费用率为6.5%,较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实际上,今年以来其履约费用不断降低,第一季度履约费用率为6.7%,第二季度为6.1%,技术提升使得履约费用一直保持在7%以下。履约费用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京东的整体成本,这使得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得以高速上涨。
在强大技术的驱动下,配合高效的物流系统,下沉市场正为京东贡献更多的营收。今年5月,京东推出厂直优品计划,通过为商家提供高效便捷的零售系统促进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提升商家效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品质需求。在计划实行过程中,消费者对于京东的信赖度不断增加,数据显示,来自于低线市场的家电、手机通讯等高价值商品,和食品、保健等涉及消费者健康的"信赖型"商品的订单增长显著高于一二线城市。而京喜应用的推出,更是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尤其是在微信的加持下,京喜在很短时间内便实现快速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银河证券:新业务取得良好进展,成功渗透到低线城市
银河证券表示,低线城市在19财年三季度贡献了京东大部分增长。根据京东数据,19财年三季度超过70%的新客户来自低线城市。出乎意料的是,与1-2线城市的一些消费者相比,这些新客户也有强大的消费能力,主要由于住房成本占收入比重不高。目前京东超过50%的订单来自3-6线城市,这些城市也贡献了总交易金额(GMV)的约50%。
京东于2019年10月推出了一个名为京喜的平台,该平台让第三方卖家销售专门针对低线城市消费者的价廉物美商品。京东在低线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来自其京东物流,它覆盖了中国99%的县和乡地区,可在人口最多的低线城市的某些主要城镇地区提供像1–2线城市一样的24小时送货服务。因此与一些针对低线城市的其他平台相比,京东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京东预计,四季度的收入将同比增长21-25%,公司就2019全年给予非GAAP净收入指引98亿人民币至105亿人民币,我们认为这指引颇为正面。我们将19/20/21财年的非GAAP每股盈利预测提高36%/27%/27%,主要是反映京东在19财年的强劲复苏。银河证券认为,这反映京东的销售势头可持续,并预示着经营杠杆将改善。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上调至41.70美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3.40%),相当于22.6倍20财年市盈率。主要的下行风险,包括电商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总体经济放缓。
三、专业媒体评级
燃财经:拼多多强势崛起,京东难保中国电商第二
拼多多的崛起,改写了国内电商的格局,对京东造成了冲击。从Q3数据可以看到,京东的下沉战略成效显著。超预期的营收增长、超过70%的新用户来自低线城市,尤其是实现了持续的盈利,这些都体现了调整的成果。但市场并不一定就会为此买单,尤其当拼多多还在一旁咄咄逼人。
拼多发迹于市场广袤无比但京东曾鞭长莫及的低线市场,采用的是社区拼团的玩法。从零到1000亿GMV,京东用了16年,而拼多多只用了2年,而拼多多更是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在月活用户数量上达到了京东的规模。在GMV增速上,从2018年Q4开始,京东不再通过财报公布GMV数据,但在停止公布GMV之前,京东的季度GMV增速已经降至30%。如今拼多多还在高速增长,GMV增速在Q3高达144%。
深响:走出营收放缓阴影,但第三方物流业务仍在烧钱
从净收入趋势可以看出,京东走出了营收放缓的阴影,第三季度在延续上一季度增速上升的同时,还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增幅创下近5个季度新高。这对于一个净收入上千亿的巨头而言并不容易,相比去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8.7%意味着,净收入增加了300亿人民币。
在第三季度中,包含技术创新、海外业务、以及针对第三方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内的新业务收入总计58.8亿元人民币,经营损失总计12.7亿元人民币。对第三方物流业务在新业务中占据最重要位置,可以看出,虽然京东在实施全面开放物流战略后,市场份额快速攀升,但对第三方的业务仍处于烧钱跑马圈地阶段。
京东下沉战略初见成效,但京东面对的竞争也依然激烈。下沉市场劲敌拼多多正计划通过“百亿补贴”等手段攻进“五环内”;同时,阿里巴巴对菜鸟的大力投入,也在冲击着京东最深的护城河——物流体系。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京东依然无法放松。
虎嗅网:从追求规模到追求利润,京东正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