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大象”起舞

2019-05-05 13:36

  自2007年决定自建配送队伍的那天起,京东物流就一直处于巨大争议之中。

  这种争议不仅在于对当年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物流这种相对低级、简单的体力劳动,完全不符合互联网商业的“性感”逻辑;同时因为自建物流的“烧钱”和可以预见的长年亏损也注定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成为企业的巨大“包袱”。

  

640.webp (39).jpg


  刘强东近期的一封《致全体配送员的一封信》,再次将这种争议推向了高潮。

  据刘强东内部信首次对外披露,京东物流2018年全年亏损超过23个亿,这已经是第十二个年头亏损了。这还不包括内部结算盈余(京东零售的内部订单),也就是说,如果扣除内部结算,京东物流去年亏损总额超过28亿。而如果再这么亏下去,京东物流融来的钱只够亏两年的。

  犹如一声炸雷。质疑、冷眼和嘲笑蜂拥而至,一点不亚于京东12年前首次提出要建立自己配送队伍时所引发舆论上的“血雨腥风”。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京东物流的B2C自营模式,加上浩浩荡荡人力大军构建的物流和配送业务,京东虽然在中国互联网杀出了一条“血路”,但依然面临模式“过重”和可扩展性问题。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巨大争议之中,京东从一个小柜台成长为市值超400亿美元的行业巨擘,京东物流亦长成了中国乃至全球物流领域一头不可忽视的“大象”。

  而今,京东物流求变的信号已十分明显:从独立到开放,背后是京东物流一系列网络能力、运营模式、组织和产品架构等配套调整,配送员调薪引发的风波只是“盲人摸象”。不过,刘强东的内部信背后又的确是京东物流面临的转型阵痛。究竟,“大象”能否顺利转身?又能否华丽起舞?

  “烧钱”: 烧出来的用户体验和护城河

  京东物流的长年巨亏,其实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坚持?这可能真的要从刘强东“地板闹钟的故事”开始。

  十余年前的社会化物流条件和服务能力,几乎70%多的投诉来自物流,当时还亲自睡地板、做“接线员”的刘强东深知要保证用户体验,就要投资物流。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在获得来自由徐新主导的今日资本的首轮1000万美元融资后,京东决定建立自己的配送队伍。即便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同行都不看好。

  至于当时是怎么力排众议、说服的投资人。据刘强东此前回忆称他当时的道理也很简单:“我说我们建立配送队伍不是为了花钱,是为了管理,比拼的不是资金。而且关键是用户体验,我要把投诉率大幅降下来。”据说,徐新听后说,你试试吧。当时对刘强东的要求是:不要超过10个城市,有了数据再决定要不要进军全国。

  而后来,到现在,正如众所周知的,京东物流已经进军全国所有的区县了。投资物流提升的用户体验显然在京东的开疆扩土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赢得了投资人的认可。

  事实上,刘强东也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想明白了京东物流“烧钱”的逻辑和价值。

  据刘强东在《我的创业史》中回忆说,烧钱有两种烧法:“一种是把钱扔到水里去,那是对投资人不负责任的行为。京东烧钱是建大量的物流中心和信息系统,不是把钱扔到水里去,而是实实在在转化成了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成了用户体验不断提升。

  刘强东不止一次在内外部坚定表态,为用户体验烧钱——值得。

  以2010年京东物流推出“211限时达”为例,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包括京东内部人都一度认为不可能做到。因为即便亚马逊也是2013年才在美国四个城市做当日达的测试,京东物流比亚马逊提早了3年推出。而今,“当日达”几乎已为成行业标配。

  此外,4月24日,国家邮政局一季度行业数据发布,顺丰、京东物流满意度领先。不过,这样的消息外界似乎早已习以为常。毕竟,在过去、当前,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顺丰、京东物流在这个官方发布的满意度排名中一直处于“霸榜”模式。在外界认知里,顺丰、京东物流早已经成为中国快递物流服务市场的“标兵”。

  显然,十年后再回头看,今天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投资物流的价值。而当前的用户体验正是京东的“护城河”。

  放眼今天整个中国的快递业确实有巨大的进步,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承认是因为京东物流这样的存在,逼迫着市场上的其他快递公司和物流企业快速提升他们的用户体验。毕竟,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关注什么系统、成本和效率,消费者要的就是正品行货、价格便宜、服务要好。因此,未来真正的竞争始终都将体现在消费体验上。

  求变:从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

  虽然京东物流“烧钱”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前端用户体验,但也是从一开始,京东就明确做物流并不是跟市场上的快递公司相比,而是为供应链服务的。未来,京东是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公司;京东物流则是在技术基础上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不过,B2C商业模式的“过重”和可扩展性问题,在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身上也已经缠绕了20多年。某种程度上,因为长期无法避免的亏损,京东和亚马逊堪称一对“难兄难弟”。而未来出路一定是模式求变。

  自京东对外提出基于消费变革和技术更新带来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后,就明确了“零售基础设施”的定位。而反馈到商品流动方面,物流也在从自有走向公共服务。

  无论是亚马逊推出的FBA(Fulfillment by Amazon)、京东的开放物流,都是把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覆盖到客户端,实现了规模经济和效率提升。

  “十年树木”,现在也是到了变革的时候了。

  2016年11月,京东集团推出新品牌“京东物流”,正式宣布“京东物流”面向社会开放三大服务体系;2017年4月,京东物流宣布独立运营。

  2018年,京东物流正式推出京东供应链、京东快递、京东冷链、京东速运、京东跨境、京东云仓六大全新产品体系,并开始发力面向社会的第三方个人寄递业务。最新数据显示,京东已开通50个城市的个人快递服务,满足消费者寄送包裹的需求。

  为什么要变?一方面确实是刘强东说的资金压力,亏损不是长久之计,但这不是根本,顶多只是变革的加速器。

  事实上,京东从2017年开始进行战略调整,从零售走向“零售+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在这场深层次的变革和战略转型中,京东物流是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和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京东的未来相当关键。

  京东物流过去15年打造的成熟基础设施,以及智能供应链服务优势,不仅已经成为京东业务和收入成长的引擎,也具备了对外开外、成为平台型基础设施的能力。

  现在最大的考验就是京东物流究竟能不能一鼓作气,将变革持续坚定地深入下去。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