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后首富黄峥 | 拼多多为什么能够成功?

2019-03-22 10:33

  二、主打的商品不一样

  仔细分析淘宝、京东和拼多多主打的商品,你会发现三者有着巨大的区别。

  淘宝各大类目中排名第一的是服装,京东是以3C产品起家,逐渐扩大到3C家电品类为主。反观拼多多,在排名前十的品类中,水果、零食等食品品类占据榜首。

  不同的主打商品,决定了三大电商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频率。

  一般来说,我们每2到3年购置一次家电3C产品,每个季度购置一次服装,每1到2周购置一次食品,甚至频率更高。毫无疑问,食品是极为高频的商品。这就使得消费者在使用拼多多的时候,打开的频次极高。

  在一次又一次的拼团活动中,老百姓们将拼团的链接扔进微信、QQ等各大社交平台,帮助拼多多快速成长。此外,用户单位使用次数的提高,无形中也增加了拼多多的用户粘度。

  用户在拼多多停留的时间越长,产生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么一想,拼多多300多亿美元的估值就不难理解了。

  三、主打的逻辑不一样

  产品大神梁宁曾经对用户进行画像,总体而言,互联网用户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大明、笨笨和小闲。

  所谓的“大明”类用户,就是追求标准化产品、用最短的时间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男性买衬衫就是“大明”类用户行为,京东的3C家电和携程艺龙提供的机票火车酒店服务,都是标准化产品,这些产品服务的就是“大明”这类客户。

  而“笨笨”类用户,就是指那种需要货比三家,在浏览观看的过程中慢慢才做出决定的用户。女孩子逛街就是典型的“笨笨”类用户行为,蘑菇街、小红书、美丽说等一众电商都是服务于“笨笨”类用户的商品导购平台,早期的淘宝也是瞄准该类用户。

  至于“小闲”类用户,他们并没有明确的需求,上网逛网站主要是因为比较闲,需要消磨时间。腾讯用户就是典型的“小闲”类用户,无论是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还是游戏,这些服务都有消磨时间的功能。

  拼多多的兴起,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它很好地借助了微信的娱乐流量,抓住了“小闲”类用户的需求。

  记得我第一次下载拼多多APP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购买需求的,但当我看到界面上的抽纸,价格低到8.9元30包的时候,我就忍不住下单了。这就是拼多多的高明之处。

  

640.webp (89).jpg


  即使你没有任何的需求,它依然可以通过开设限时秒杀、品牌清仓、砍价免费拿、天天领现金等一系列手法,让你在拼多多总能买点东西。

  以天天领现金为例,用户只要登录,就要领取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的现金,就这么连续登陆好几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积累的8、9块钱,都可以买到一卷抽纸了。

  便宜不拿白不拿,这时候一单消费自然就形成了。一旦用户尝到甜头,就会停不下来,天天登陆拼多多,用户粘度一旦上升,消费自然也就来了。

  深谙人性的黄峥,利用一系列洞察人心的设置,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两个星期,就收获了一百万用户。这也是2018年6月拼多多活跃用户能达到3.44亿,超过了美国人口总数(3.27亿)的关键所在。

  而在用户数明码标价的互联网创业时代,有了用户数,有了市场份额,其他的自然而然就会随着而来。

  而昔日不为大多人所熟知的黄峥,也成为媒体记者时常挂在嘴边的风云人物。在很多人眼中,他就像一个大男孩突然撞了大运、中了大奖。可现如今早已不是撞大运的年代。

  没多少人能保送进浙江大学混合班,给丁磊解决技术难题,让段永平尽心尽力掏资金给建议,这般人物,绝非池中之物。在创办拼多多的过程中,黄峥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精准,每个差异化布局都足以改变电商市场格局。

  与其骂他,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能像他一样,承袭毛泽东的智慧,将“农村包围城市”进行到底。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